马嵬坡绝不是武帝微行西至的黄山宫遗址
新编《兴平县志》载:
黄山宫在县城西30里,马嵬镇之北坡上。其地古称黄山,西汉惠帝二年(前193)就山势凿洞建庙宫,供老子,成为道教早期活动的地方。据《东方朔传记》载,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穿便服出游,北至池阳,西到黄山宫。《三辅黄图》也记载:“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也。”传说武帝很孝,其母有病,他曾在黄山宫为母过药。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因与老子同姓,自认是老子的后裔,改黄山宫为老子宅,大加修治,并提倡道教。唐高宗乾封元年,进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视道士为宗室,二十九年建玄元皇帝庙于各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四川回长安途经马嵬时去黄山宫烧香朝拜老子,并在院内亲手栽植了一棵槐树,今已1200多年,成为文物。明、清两代多有建修,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从坡下建前殿,沿台阶而上,庙庙相通,直到中洞,黄山之东西两侧亦有几处小庙,曲径通幽,林荫遮地,甚为清静。黄山宫与楼观台隔渭河南北相望,曾称其为“北台”,每年香客先朝楼观台,后朝黄山宫。[7]
以上新编《兴平县志》所载的这些内容,多为唐以后道教活动所形成的建筑及其遗迹、遗物,与汉代的离宫情况极不相符。我们所探寻的黄山宫是指汉惠帝二年起建,汉武帝连续三年“微行”游猎的黄山宫。查《新唐书·五行志》,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尊“老子”为“唐祖”。[8]《新唐书·王
传》唐“玄宗在位久”,擢王
“为太常博士、侍御史”,专职“为祠祭使”“专以祠解中帝意”。于是天子听其言,“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广脩祠祭,靡神不祈”[9]。《县志》如果单说这里(马嵬坡上)是唐及其以后的道教活动场所,我们认同、赞同。因为《唐书》有载,遗物可证。但如果硬要把这里与汉代的黄山宫联系,实在缺乏证据。无论《县志》或这里的碑刻摘编了多少有关汉武帝、东方朔等人在黄山宫活动的史料记载,也纯属附会,我们难以认同。本文认为马嵬镇北坡上的黄山宫遗址以及“黄山观”“老子祠”“老君庵”“老君洞”等均与汉代的黄山宫无关。理由如下:
1.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位于兴平城西30里马嵬镇北坡上的黄山宫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未见汉初大型宫殿遗址的夯土台基,排水管道,空心砖、铺地砖等。更没有出土带有“黄山”字样的瓦当、宫灯等遗物。再从遗址规模看,其夹在两条南北水沟之间,东西宽仅70米,不足以承载汉武帝“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10]之规模。
2.从地理位置看,《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书都明确记载黄山宫位于渭水北岸,而马嵬镇黄山宫位于兴平市正西,远离河堤25里,根本不可能“北绕黄山,濒渭而东”。[11]仅从其远离河堤的地理位置看,与文献记载明显不符。
3.现存马嵬坡明正德十六年《黄山宫碑记》云:“兴平邑三十里有黄山宫,武帝曾微服私幸后改为老子祠。”查《汉书》关于“黄山宫”的多处记载,汉武帝经常微服游猎黄山宫,但从未有汉武帝将黄山宫“改为老子祠”的记载。直到“王莽天凤二年(15),讹言黄山宫有死龙之异,后汉诛莽,光武复兴”。[12]由此可见,黄山宫在西汉时期未曾改换过名称。
4.经查,明代的《黄山宫碑记》所云毫无历史依据。倒是清光绪十六年《重修黄山宫碑记》说清了这里是以窑洞为主的建筑情况:“兴邑西三十里为马嵬镇,镇北为黄山,山顶旧有老君庵,……其中则复穴周围,……其外则层岩横向,杂树交加。……冬不须火,下堪披裘。”这正是此处居住窑洞的描写,与汉代离宫的情景相去甚远。又云“唐明皇西幸,祈灵于此,因姓同老子,名其庵为‘老子祠’,手植槐于□外。及肃宗履极,尊明皇为‘太上皇’,槐因得名‘太上槐’。至今,身虽曲拳倾倒,而枝叶仍自葱茏可目”。[13]这些记述,都说明了这里与唐玄宗西行有密切关系,且有“太上槐”为证。
5.综上,马嵬镇北塬俗称“黄山”,旧有道教老君庵“黄山观”,最早可追溯到唐。从“黄山观”到“黄山宫”,音虽相近,本意相远,后被附会为汉代“黄山宫”。据黄山道观的主持讲此塬确有“黄山”之名,但从未见过有“黄山”文字的瓦当出土。除了那棵老槐树《碑记》说是唐玄宗亲手栽植之外,这里的建筑都是1966年以后重修。碑刻多是明清及民国时期形成的。
基于以上五点,兴平市马嵬镇北塬上的“老君庵”“黄山观”以及“黄山宫遗址”均与西汉惠帝二年修建的、汉武帝经常微服游猎的“黄山宫”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