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陵陵寝建制

二、东汉帝陵陵寝建制

东汉帝陵陵园布局较之西汉有较大变化,但在陵墓的祭祀制度、祭祀理念上基本是承之西汉。东汉帝陵陵墓祭祀主要还是在“便殿”中举行。《后汉书·礼仪志》载:东汉皇帝大丧,棺柩葬入墓中后,“容根车游载容衣,司徒至便殿,并毂骑皆从容车玉帐下。司徒跪曰‘请就幄’,导登。尚衣奉衣,以次奉器衣物,藏于便殿。太祝进醴献”。容根车载着已死皇帝的魂衣,在司徒的导引下至便殿,便殿床榻上设有幄帐,中黄门尚衣将魂衣安置在便殿幄帐内,然后由太祝主持进行祭奠之礼。此对已死皇帝的祭祀大典在“便殿”举行,说明在东汉时期,“便殿”仍然是陵园中的正殿,在此正殿隆重举行的葬后祭奠之礼,正是“虞祭”安神之礼。《续汉书·礼仪下》记载了东汉皇帝大丧实行虞祭之礼:“皇帝、皇后以下皆去粗服,服大红,还宫反庐,立主如礼。桑木主尺二寸,不书谥。虞礼毕,祔于庙如礼。”此“祔于庙如礼”即虞祭后,立神主祔于庙。东汉时,不仅虞祭在陵寝中的便殿举行,而且虞祭后的卒哭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也是在陵寝中举行。《续汉书·礼仪下》载:“皇帝近臣丧服如礼,醳大红,服小红,十一升都布练冠。醳小红,服纤。醳纤,服留黄,冠常冠。……每变服,从哭诣陵会如仪。祭以特牲,不进毛血首。”此是讲虞祭后举行祥祭、禫祭时变换丧服的礼仪,这些祭祀都要“诣陵”举行,也就是到放置魂衣的“便殿”中举行。可见东汉帝陵陵寝中的“便殿”仍然是祭祀安神的“中央正殿”。

东汉明帝开始实行上陵礼,应与东汉初期的庙制有关。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承袭西汉刘姓帝统,一些礼仪制度主要是沿用西汉传统,其丧葬礼仪也不例外。所以,刘秀建陵墓也如西汉帝陵一样建有陵寝,一系列的丧葬之礼要在陵寝中举行,这就是《续汉书·礼仪志》所记载的如置魂衣于便殿并在便殿中举行祭祀等活动。与丧葬礼仪紧密相关的还涉及宗庙建制问题,光武帝时期的宗庙祭祀制度还没理顺,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最初,光武帝于建武二年(26)正月,立高庙于雒阳,按照天子七庙之制,以汉高祖刘邦为太祖,汉文帝为太宗,汉武帝为世宗,四亲庙为元、成、哀、平四帝。但这种排列世系,与光武帝存在辈分上的矛盾,因为以汉高祖刘邦为始祖,汉元帝为第八世,刘秀为高祖九世之孙,成、哀、平三帝辈分都在刘秀之后。况且,此七庙还排除了刘秀直系四亲的位置。于是至次年正月,光武帝刘秀又下诏立直系四亲庙于雒阳,祭祀其父南顿君刘钦、祖巨鹿都尉刘回、曾祖郁林太守刘外、高祖舂陵节侯刘买。但仍有大臣反对立刘秀的四亲庙于高庙中,经过激烈辩论后,于建武十九年(43),光武帝刘秀采用了较为折中的作法:雒阳高庙祭祀汉高祖(太祖)、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及汉元帝五帝,余二帝虚位以待;成、哀、平三帝纳入长安高庙祭祀;京师雒阳也不立刘秀四亲庙,而就南阳园庙即陵庙祭祀,并依次尊为皇考庙、皇祖考庙、皇曾祖考庙、皇高祖考庙。[17]这种庙制到刘秀死时举行丧葬之礼却出现了问题。按丧葬之礼,葬后要举行“班祔”之礼,在宗庙中为新的神主班列昭穆次序入庙。刘秀死后虽尊其为世祖,但世祖光武庙则是刘秀死后三年,即明帝永平三年(60)才建成投入使用。[18]因此,将刘秀的神主祔于京师的高祖庙不合适,因不是直系亲祖;祔于南阳的祖坟陵庙也不合适,因四亲祖均各自为陵庙,不是宗庙;刘秀的原陵又不设陵庙。这样,刘秀的神主只能安置于陵寝中以享丧祭之礼。由此,明帝只能率公卿群臣上陵拜谒其父神主。[19]这大概是明帝实行上陵礼的真正原因。

汉灵帝建宁五年(172)正月,司徒掾蔡邕随驾参加了光武帝原陵的上陵礼,评议曰:“光武即世,始葬于此。明帝嗣位逾年,群臣朝正,感先帝不复闻见此礼,乃帅公卿百僚,就园陵而创焉。……以明帝圣孝之心,亲服三年,久在园陵,初兴此仪,仰察几筵,下顾群臣,悲切之心,必不可堪。”[20]汉明帝为其父光武帝“久在园陵”亲服三年,此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三年之丧”之礼。东汉时期,“三年之丧”蔚然成风,大概与明帝的带头作用不无关系。

明帝开始实行的上陵礼,不仅使宗庙祭祀和陵寝祭祀制度有所变化,而且陵寝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东汉伏无忌《古今注》记载了东汉帝陵的陵寝建制情况,[21]根据所述陵寝格局,可分两种建制。一种是光武帝原陵、殇帝康陵、冲帝怀陵、质帝静陵设有寝殿,另附有园吏寺舍,并“因寝殿为庙”。这种“因寝殿为庙”的建筑格局,蔡邕《独断》讲得更清楚:“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蔡邕道出了陵寝的建筑格局是源于先秦“前朝后寝”或“前庙后寝”的建筑形式。蔡邕所述陵寝的建筑格局及用途,与《古今注》中的“因寝殿为庙”的“寝殿”、与《汉书》《续汉书》中用于祭祀大典的“便殿”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是同一祭祀建筑的不同名称,以“象生之具”而名之曰“寝殿”,以祭祀安神之意而名之曰“便殿”。蔡邕是灵帝时的司徒掾,又曾随灵帝参加过刘秀原陵的上陵之礼,他所述陵寝的建筑格局及用途是不会有问题的。《古今注》所记东汉陵寝另一种建制是除寝殿外又新增加了“石殿”,“寝殿”则挪为旁侧。这一建制是从明帝显节陵开始的,“石殿、钟虡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殿东,园寺吏舍在殿北”。此后的章帝敬陵、和帝慎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均新增了石殿。此种新的陵寝建制,显然是“石殿”成为整个陵寝的正殿,是举行重大祭祀之处,“寝殿”则位于“石殿”东侧或其后,真正成了专藏衣冠之所。对照《续汉书·礼仪志》所载东汉皇帝大丧时,是在“便殿”内举行重大祭奠,而没有提及“石殿”,这是因为,《古今注》与《礼仪志》所讲的角度不同,《古今注》是讲陵寝的建筑格局,而《礼仪志》是讲丧葬礼仪程序,从格局上看,是新增了“石殿”,从功用上则是“石殿”代替“寝殿”,成为祭祀安神之正殿,这样,《续汉书·礼仪志》从丧葬礼仪的角度仍然称“石殿”为“便殿”。东汉顺帝宪陵陵园已经发掘,在陵丘东侧发现东西排列的两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被推测为宪陵的石殿和寝殿遗址,这印证了东汉帝陵陵寝建制的新格局。[22]

综上所考,两汉时期帝陵陵寝是仿自先秦的宫寝,在丧葬仪程中用以虞祭安神之祭奠,又可称之为祭祖安神的“便殿”,前堂进行“岁四祠”的四季之祭,后寝藏衣冠,并“日四上食”,“又月一游衣冠”至陵庙进行祭祀,形成了西汉帝陵祭祀之定制。东汉明帝时,帝陵前新出现用于祭享的“石殿”,代替了“寝殿”的位置,开始于“石殿”中举行祭祀安神之礼仪,故仍称之为“便殿”。东汉帝陵“石殿”的出现,实开唐宋以后陵园中设享殿之先河。[23]这应是两汉帝陵陵寝建制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和去脉。

注 释:

[1] 今本《三辅黄图》为中唐以后人所作,其中有些内容实际是颜师古注文。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2] 《尚书正义·尧典》,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119页。

[3] 《毛诗正义·采菽》,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490页。

[4] 《礼记·曲礼》孔颖达疏云:“凡天子三朝,其一在路门内,谓之燕朝,……其二是路门外之朝,谓之治朝,……其三是皋门之内、库门之外,谓之外朝。……天子诸侯皆三朝也。”;任启运《朝庙宫室考》云:“内朝,路寝也,又谓燕朝,宗人嘉事行于此;治朝,日听政事所在;外朝,则有大政询万民之朝也。”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6] 《汉书·武帝纪》。

[7] 《汉书·五行志》。

[8] 《仪礼·士虞礼》郑玄《目录》云:“虞,犹安也。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反,日中而祭之于殡宫以安之。”

[9] 刘庆柱:《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的探讨》,《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231页。

[10] 《礼记·祭法》:“王立七庙,一坛,一,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诸侯立五庙,……皆月祭之。”

[11] 《汉书·叔孙通传》。

[12] 《汉书·叔孙通传》颜师古注。

[13] 《汉书·韦玄成传》。

[14] 马永赢、王保平:《走近汉阳陵》,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 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9月,100页。

[16] 《汉书·王莽传》。

[17] 《后汉书·祭祀下》;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86页。

[18] 《后汉书·显宗孝明皇帝纪》:永平三年“冬十月,蒸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

[19] 《后汉书·显宗孝明皇帝纪》:“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于原陵,如元会仪。”

[20] 《后汉书·礼仪上》刘昭注引《谢承书》文。《后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3103页。

[21] 《后汉书·礼仪下》刘昭注引《古今注》文。此引文应是东汉伏侯《古今注》内容。《后汉书》,中华书局,1982年,3149页。

[22]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朱仓东汉陵园遗址》,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

[23] 徐苹芳:《汉代帝陵》,《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