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征释义
亲征,指由皇帝亲自进行的征伐战争,《史记》《汉书》中出现的“上自将征”“帝自将征”等词就是指皇帝的亲征行为。另外如“巡幸”“幸”“巡狩”等词,也要根据皇帝巡幸的对象及目的区别分析。不论皇帝本人有没有到达前线、有没有亲自上阵,只要亲征行为已产生,就看作是亲征的实现,亲征结果更不会影响亲征行为。根据这一概念,进一步厘清汉朝皇帝亲征概念。汉朝两位皇帝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作为开国帝王,在未即皇帝位前皆亲自率领了多场战争。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2]
史料记载,汉五年(前202),高祖与诸侯兵共同攻击项羽军,在垓下之围中,项羽惨败而死,汉军大获全胜。其中“高祖”“皇帝”等词极易产生此为刘邦亲征的概念,《西汉会要》[3]更将此事列入汉高祖亲征条。但要确定是否为亲征,必须根据亲征概念予以确认。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4]
此条史料记载道:汉五年(前202)正月,诸侯将相请求立汉王刘邦为皇帝,经百般推辞,刘邦终于“不得已”而即位。但垓下之围发生在汉五年(前202)正月之前,彼时刘邦尚未即帝位。因此,不能算作刘邦亲征。同样,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元年(25)北击尤来、大抢、五幡等农民起义军,其即帝位在建武元年(25)六月己未。所以,即位之前的征伐也不能算作亲征。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北巡,虽未发生大规模军事战争,但由诏书可知,此行是为扫除西北威胁,军事目的突出,虽未产生实际征伐,但也可算作亲征。
元封元年,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匈奴詟焉。[5]
秦朝皇帝虽有巡边之行,但未产生亲征之举,汉朝承秦之制,发生过多次亲征,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亲征王朝。因此,明确亲征概念,对研究汉朝亲征及政治军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