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铜镜

五、铜镜

两汉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的繁荣时期。西汉早期,铜镜的形制和纹饰保留着战国时代遗风,流行带有地纹的蟠螭纹镜,但也有其新特点,如镜钮出现了兽首钮,有些镜上出现铭文等。西汉中晚期,四螭镜、重圈纹镜、昭明镜、日光镜较为多见,铜镜背面的地纹逐渐消失,铭文开始成为镜背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晚期,出现一种新的“规矩镜”,即“博局镜”,新莽时期大量流行,东汉中期以后逐渐简化并减少。这类铜镜的镜钮外有一个方格,方格四边中点各出一“T”形纹饰,与“T”相对的外圈有“L”形纹饰,与方格四角相对的外圈还有“V”形纹饰,因而也称为“TLV镜”。TLV纹多和仙人、四神、瑞兽等图案交汇在一起,寓意丰富。以往有学者认为博局镜上的羽人、铭文等反映了道家追求的长生登仙理想,铜镜题材表现了神仙世界。[15]段清波先生认为,TLV图像代表的是西汉中晚期形成的汉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即以“规矩”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标是达到社会治理的公平。TLV铜镜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联宇宙观最为完整、集中的体现,也是以“规矩”为核心价值观的汉文明最终形成的依据之一。[16]到了东汉中晚期,铜镜纹饰更为丰富,出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内容和车马、神兽等新题材,广告铭和纪氏、纪地铭已非常流行,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的儒道思想和人们追求吉祥富贵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