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级》简介
《医级》这本书是由.(清)董西园 撰;朱杭溢,冯丹丹校注创作的,《医级》共有350章节
1
《浙派中医丛书》组织机构
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 平 曹启峰 谢国建 肖鲁伟 范永升 柴可群 副主任委员 蔡利辉 胡智明 黄飞华 王晓鸣 委 员 郑名友 陈良敏 程 ...
2
《浙派中医丛书》编委会
总 主 编 盛增秀 朱建平 柴可群 江凌圳 副总主编 王 英 竹剑平 黄飞华 陈永灿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立维 王 英 朱杭溢 朱建平 ...
3
总 序
浙江位居我国东南沿海,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就拿中医中药来说,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名家辈出,著述琳琅满目,取得了极...
4
前 言
“浙派中医”是浙江省中医学术流派的概称,是浙江省中医药学术的一张熠熠生辉的“金名片”。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浙江省中医界正在开展规模宏大的浙派中医的传...
5
校注说明
董西园,字魏如,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月不详,清乾隆年间人。董氏秉性聪颖,好学精勤,用心严密,言必察理,事必求原。幼年习举子业,旁通琴棋诗画,后因早年丧父,母...
6
王 序
《汉书》云:医者,意也。而世不之解,辄以医为方伎[1]家术目之。不知古圣王虑灾疾病民为刑政所不及,爰立医教。上穷七政,下察方宜,明人身形质之壮怯,合五行运气之胜...
7
李 序
医学之道,始于伏羲,著于岐黄,立法于仲景,以垂教后世。上可安君亲而保身,下可疗民病而济世;大而阴阳五行,小而昆虫草木;近切脏腑经脉之原,远推声色气运之理。旨意渊...
8
自 序
尝闻宣圣[1]云:不登东山,不知鲁国之仅一片壤;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同一寰[2]辙[3]。此固圣门喻道之高远,医理亦无不然。轩岐之道尚矣,《灵》《素》遗文,由阴...
9
凡 例
——医家著述,代不乏人,其流传坊刻者,汗牛充栋,予亦何庸多赘?但连篇累牍[1]者,详于言而多汗漫[2]之嫌;短歌叶读[3]者,寡于论而有缺略之愆。夫凭经论症,各...
10
目录
《浙派中医丛书》组织机构 《浙派中医丛书》编委会 总 序 前 言 校注说明 王 序 李 序 自 序 凡 例 必自集卷之首 五行西园 五脏六腑十二经经义西园集 十...
11
必自集卷之首
...
12
五行西园
阴阳之道,昭乎四时;脏腑所属,符乎五行。互为生克,旋为消长。无太过不及,而成中和之化。故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彼此相生,有君臣母子之亲;而有生...
13
五脏六腑十二经经义西园集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经也。缘心有包络,名膻中,合十二经,即十二官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方为南,在天为热,...
14
十二脉歌汪讱庵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喉管也,横从腋下臑[2]音恼,平声内萦。前行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
15
古今元气不同论《医宗》
古人有言曰:用古方疗今病,譬之折旧料改新房,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是有察乎古今元气之不同也。尝考五帝之寿,咸逾百岁,三王之后,及百岁者鲜矣。夫人在气交之中,宛...
16
富贵贫贱治别论《医宗》
尝读张子和《儒门事亲》,其所用药,惟大攻大伐,其于病也,所在神奇。又读薛立斋十六种,其所用药,惟大温大补,其于病也,亦所在神奇。何二公之用药相戾,而收效若一耶?...
17
先天后天论西园
先天者,有生之初,父精母血,合而成形,水火内寓,宛然太极,而肾即生焉。由是二火、三木、四金、五土而成五脏六腑,四肢具而骸体全,然后出世。是知未有此身,先成两肾,...
18
水火阴阳论《医宗》
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宜使之降;水性就下,宜使之升。水升火降曰交,交则为既济[16],不交则为未济[17]。交者,生之象;不...
19
乙癸同源论《医宗》
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盖谓乙为肝木,癸为肾水,内寓相火,位乎东北。肾应北方,于卦为坎,火居水下,象若潜龙;肝位东方,于卦为震,火藏泽中,象同雷电。雷发泽中...
20
疑似之症宜辨《医宗》
天下皆轻于谈医,医者辄以长自许,一旦临疑似之症,若处云雾,不辨东西,几微之间,反掌生杀矣。夫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虽在庸浅,亦不大谬。至如至实...
21
不失人情论《医宗》
尝读《内经·方盛衰论》曰不失人情,未尝不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而实医家所甚难。大约人情之论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一曰旁人之情,一曰医人之情...
22
明理篇景岳
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理为尤切。散之则理为万象,会之则理归一心。夫医者,一心也;病者,万象也。举万病之多,则医道诚难,然万病之病,不过各得一病耳。譬之北极者,医...
23
阴阳篇景岳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症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症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
24
论阴阳景岳
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为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何以见之?如水为阴,火为阳,象分冰炭。何谓同原?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必亡阴,而万物...
25
六变辨景岳
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以表言之,则风、寒、暑、湿、燥、火,感于外者是也;以里言之,则七情、劳欲、饮食,伤于内者是...
26
表证篇景岳
表症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经曰:清风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
27
里证篇景岳
里症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于情志,或因于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症。以此言之,似属易见。第于内伤外感,疑似之际,或内外兼见,此多...
28
虚实篇景岳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有表里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之虚实。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凡欲察虚实...
29
寒热篇景岳
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不足,则阳乘之,其变为热;阳不足,则阴乘之,其变为寒。故阴胜则阳病,阴胜为寒也;阳胜则阴病,阳胜为热也。热极则生寒,因热之甚也;寒极则生热...
30
寒热真假篇景岳
寒热真假者,阴症似阳,阳症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热者,最忌寒凉;假寒者,最忌温热。是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