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症
五痿由肺热叶焦皮痿、脉痿、肌痿、筋痿、骨痿是为五痿,是金为火克而水失化原;金伤则木盛伤中,故扶土救金而阳明专主。脾统四肢,脾受制,则肢节废弛;化本一元,水绝源,则淫流痿躄。阳明为脏腑之长,与冲任合会阴阳;督带约关节之机,藉阳明利机束骨。痿由阴竭,必资培养于先天;治赖求原,尤藉化生于胃土。先贤遗法,后学宜求。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土困解而生化有源;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肺眚[18]消而治节不爽。但制胜虽资贤水,生津独取阳明。痿虽不一,症始伤金。桔梗杏仁煎,清金保肺;苍术黄柏,化土清离。黑地黄汤四君子汤,可资化源;四物六黄汤,拟防凌侮。养心生脉,必藉酸枣仁汤养营汤;健骨强筋,乃进虎潜丸续断丸。如由湿痰壅盛,汁沥苓术二陈;果因湿火流经,二妙薏仁木瓜防己。火未清而阴未复,补阴一阴常调;脾困解而胃气清,补元八珍可进。当归六黄,宜泻南助胃之施;滋肾六味丸,为补北化阴之用。枣姜甘草,宣胃生津;益胃左归,生金壮水。五痿之略,大法惟兹。
痿者,肢节痿废不用也,症始内火伤金。盖火动必克金,金伤则水绝化源,日形枯槁,以致津液不能营养,而为痿躄也。若金伤火盛,胃杀谷而食强者,脾虽散津于肺,肺不能流布五经,则湿热积而淫注于经隧关节之间,则亦为痿躄而不用。顾五痿虽同一内火伤金,而治疗有不同也。丹溪明泻南补北之法,此即疗湿热痿躄之候。若亡津枯槁之躄,又当滋阴以制阳,助胃以生津,俾阴津生而骨属自利,所以有云治痿取阳明也。篇中详叙五痿诸方,惟湿热之痿,主苦燥,其余诸痿,皆滋培之剂,果胃阳困而不能生津,亦有用温中助胃之法。若肺热成痈,咳吐脓血,痈后复痿者,又当酌其热之浅深,从培土生金之治者也。
[1]箴(zhēn 针):劝告,劝戒。
[2]瘳(chōu 抽):病愈。
[3]之:此下原衍“之”字,据文义删。
[4]撄(yīng 应):接触,触犯。
[5]薇:原作“微”,据文义改。
[6]以:原无,据上下文补。
[7]沁:渗入,浸润。
[8]忆:原作“亿”,据文义改。
[9]副:相称,相配,此处指阴虚阳气不能依附。
[10]糁(sǎn 散):涂抹,粘。
[11]澼血:指肠澼便血。《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12]尤:过失。
[13]嗔(chēn 琛):怒,生气。
[14]庶(shù 术):几乎,将近,差不多。
[15]馁(něi)怯:气馁胆怯。
[16]斫(zhuó 浊):用刀、斧等砍劈,比喻摧残、伤害,特指因沉溺酒色而伤害身体。
[17]坎炁(qì 气):即脐带。
[18]眚(shěng):疾苦,病。张衡《东京赋》:“勤恤民隐,而除其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