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位
脉有定位,诊有部分。上下阴阳,寻按逆从。部位本诸圣贤,凭理立则。之
左右六部,列诸脏腑之位,以测某位某经,亦不过凭上中下三部理,因心立则耳。
脉象昭乎后学,拟状更名。
脉之形象,先圣贤业已比拟详言,但苦深奥难明,迨自叔和《脉经》,拟状命名,觉较前为易晓。
心君象火列左寸,脉见浮洪,正君象之昭著。
心为君主,居膈上,故于左寸候之,南方丁火也。其脉浮洪而搏指,君象之昭明也。
肝胆象木位关中,脉形弦耎[4],见木气之冲森。
肝胆东方木气,位乎左关中,其脉弦耎,端直而长,象木气之冲森也。
左尺真阴寒木,象水德而潜藏。
膀胱,壬水也;肾,癸水也。阴精津液所藏,左尺候之,其脉沉而静,象水德之渊深也。
右寸肺主西金,喜轻清而爽肃。
肺为辛金,西方金气,位居膈上,故于右寸候之。其脉如毛而浮,轻而且清,爽肃之气也。
右关万物之母,以和缓,为中土之元神。
脾胃居中央,为戊己土,万物之母也,位于右关。其脉缓而和,静顺生化之德也。
右尺万化之原,得沉滑,识真火之根柢。
三焦位乎右尺,根乎命门,万化之原也。其脉沉而且滑,火位乎下之象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所以为性命之本,真元之根柢也三焦命门两论详《无问录》中。小肠丙火,泌阑门而右尺惟推。
小肠丙火也,偏居腹右,故于右尺候之。小肠之病,非火盛即火衰。下接阑门,通焦气,而泌别清浊,候于右尺,可与三焦真火同候大小二肠左右论详《无问录》中。
大肠庚金,通后阴而左尺同断。
大肠,庚金也,居腹之左,当于左尺候之。凡二肠之病,叔和候之寸中,但居腹之中下,当于尺中审察为是。
包络从心而诊。
包络,膻中也。为心主之宫城,当于左寸候之。
三焦三部分评。
三焦者,上中下三部也。上部心肺,自胸至头,候于寸;中部脾胃肝胆,胸至脐,候于关中;下部肾肠焦膀,脐至足,候于尺中。三部为三焦之用,其本体护肾于脊,候于右尺。
内情变现,气口先征;外气交侵,六经求应。
凡七情为病,自内而出,则脏腑之气先病于内,其脉形先现于气口。外来六气之伤,则就六经推求。伤三阳者,脉多浮;伤三阴者,脉多沉。风则多弦以应肝,寒则必紧以应肾。暑火应心而洪数,湿病应脾而缓细。浮涩则燥淫于肺,数洪乃内外火邪。逐经求之,脉之应症与否;参其宜否,而吉凶了如矣。
寸上尺下别阴阳,浮表沉里测深浅。上竟上而下竟下,膈胸腹三应不侔。
上者,寸中也,由胸上而上竟头面,寸之所主,上竟上之候也。中以候胸下中焦也,关中之所主也。下者,尺中也,自腹而下竟足膝,尺中之所主,下竟下之候也。
半部后而半部前,尺关寸内外详尽。
尺内两旁为季胁,尺之所主,外以候肾,里以候腹。中跗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跗上,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外者,一部中之前半部也。内者,后半部也。三部中,各分前后,必逐为详尽焉。
从阴阳者病浅,逆阴阳者难痊。
左为阳,故男宜左大,春夏之诊,洪大则顺;右为阴,故女宜右盛,秋冬之诊,沉细则顺。外感之候,阳病见阳为顺,即阴见阳无害;阴病见阴犹可,阳病见阴则逆。内伤之候,阳病见阳为顺,见阴为逆;阴病见阴为顺,见阳亦为逆。顺者易愈,逆者难痊。
脉合四时,病无远虑;脉反四时,症必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