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阴阳论《医宗》

水火阴阳论 《医宗》

天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宜使之降;水性就下,宜使之升。水升火降曰交,交则为既济[16],不交则为未济[17]。交者,生之象;不交,死之象也。故太旱不生物,火偏盛也;太涝亦不生物,水偏盛也。煦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将蕃滋,自然之理也。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相需,惟平和为贵也。然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非昂火而抑水,不如是不得其平也。此即天尊地卑、夫唱妇随之义也。若同天于地,夷[18]夫于妇,反不得其平矣。譬之雨旸[19]均生物,晴明之日常多,阴晦之日常少也。其有重于滋阴而怯于温补者,殆亦未通天地阴阳之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