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说明
董西园,字魏如,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月不详,清乾隆年间人。董氏秉性聪颖,好学精勤,用心严密,言必察理,事必求原。幼年习举子业,旁通琴棋诗画,后因早年丧父,母亲年迈,遂弃举业,弃儒经商事母。由于忧思操劳,身患羸疾,摄养日久,乃究心《内经》《难经》之文,考订诸家,潜沉玩索有年,遂通岐黄之术,远近造请,靡不随手立苏。此后董氏励志医道,每论一证,必援笔自记,采辑古今医家之论,参以临诊心得,汇集详辨,集以成篇。凡诊视临证之顷,旁搜直取,反复参订,积有三十余年,撰成《医级》。全书共十二卷:卷首为“必自集”,总论医理,以示必须之要;卷一、卷二论伤寒,以明传变之机;卷三至卷五论杂病,以备治疗大法;卷六论妇科;卷七至卷九为各科类方;卷十为脉诀;卷末附“无问录”,辑医论若干篇,讨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董氏对书中各论参辨考证,对前人深晦难明之处加以解析,意在为后学启蒙阶级之用。
《医级》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初刊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有七个版本。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有三个刻本,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文苑堂刻本(简称文苑堂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顺堂刻本(简称六顺堂本)、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古堂刻本(简称道古堂本)。通过对三个版本的仔细比对,我们发现三个版本的字体,包括错别字基本一致,为同一版本体系,甚至可能为同一版刻。其流传次序为:文苑堂本→六顺堂本→道古堂本。文苑堂本印刷精良,用纸考究,字迹清晰,传世较少,为首批小批量印刷;六顺堂本印刷考究,字迹清晰,流传较文苑堂本广泛,可能为第二次较大批量的印刷;道古堂本印刷质量尚可,据牌记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新刊刻,有部分版面欠清晰,字迹模糊,为第三次较大规模的印刷。
本次校注以最完整清晰的文苑堂本为底本,以六顺堂本为主校本,以道古堂本为参校本。并根据书中董氏所引书籍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简易方》等原引典籍进行他校,必要时予以理较。但由于几个刻本十分相近,所以实际工作中更多地体现为他校和理校。校注原则说明如下:
1.原书为繁体字竖排版,现改为简体字横排版,加以现代标点。凡指文字方位的“右”“左”,均相应地径改为“上”“下”。作者按语则用另体同号字体编排,以示区别。
2.异体字、俗写字、古字径改为通用规范字。通假字不改,出注,予以书证。原书中“症”与“证”混用,本次整理保持原貌,未予改动。原文中“己”“已”“巳”不分,“曰”“日”不分,“丸”“九”不分,或系一般形近之误者,据文义径改。同时对部分药名进行统一规范。
3.对生僻字,注明读音,一般采取拼音和直音相结合的方法标明之,即拼音加同音汉字;有些字无浅显的同音汉字,则只标拼音。
4.对费解的字和词、成语、典故等,予以训释,用浅显的文句,解释其含义,力求简洁明了,避免烦琐考据。一般只注首见者,凡重出的,则不重复出注。
5.原书王廷模“序”和李璿“序”,本次整理分别以王序、李序为题别之。
6.原书目录体例不一,且散于各篇,本次校注予以重新整理,置于正文之前。原书卷七、卷八、卷九所载方剂,特整理索引附于书后,以备查阅。
7.原书每卷前有“钱塘董西园魏如纂述,男在中济川手抄,同郡陆森明溪、周锴皆山、李璿衡五审定,受业王应芳上春、徐秉辰星枢、朱政德敷校字”字样,首卷后有“医级必自集首卷终”字样,今一并删去。
8.底本与校本文字不一,若显系底本错讹而校本正确者,则据校本改正或增删底本原文,并出校记;如属校本有误而底本不误者,则不出校;若难以肯定何者为是,但以校本文义较胜而有一定参考价值,或两者文字均有可取之处需要并存者,则出校记,说明互异之处,但不改动底本原文。
9.原书引用他人论述,特别是引用古代文献,每有剪裁省略,凡不失原意者,一般不据他书改动原文;若引文与原意有悖者,则予以校勘。
10.文中涉及书名加书名号;凡引用《灵枢》《素问》等篇名时,亦加书名号;书名与篇名同时引用时,用书名号,且书名与篇名间用间隔号隔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小针解》等。若泛言“经云”“经谓”时,则不加书名号。原书引用古代文献,因其往往不是古籍原文,故引文后只用冒号而不用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