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要略

三部要略

脉形识别既真,部位先寻显要。

以上脉形,识认既真,则先于三部之位,寻其脉病之显合切要而易见者,各部考察而断病焉。

寸中浮急者,风上攻而头疼,若紧急则心胸闭闷。

寸主上部,可凭头面至胸之病,故寸中浮脉为风,急则邪盛上攻而头痛。若兼紧则为寒邪,寒在上,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心胸满闷。浮急者,治必攻风;紧急者,又当散寒也。

关前沉紧者,寒在表而畏冷,若沉潜则饮聚胸膛。

沉为阴而紧为寒,阴寒之气伤阳,故恶寒畏冷。若沉而潜伏,虽无紧脉可凭,而沉潜之脉,多为水蓄,寸中得此是寒饮聚于胸膛也。寒伤阳者,温散其表;寒饮内聚者,温中行饮。其脉沉潜者,因饮结于中而脉道潜伏也。

缓懈顽麻,则痹作而拘疼目眩。

缓懈者,风之象也,多见顽麻痛酸,皮肉不仁,此风痹之候也。其头面眼目眩痛,肩膊拘急酸疼,皆风气上壅所致,治当养血疏风为法,若无痹痛拘疼专当养正。

缓浮自汗,是风病而营弱卫强。

缓为风脉,浮为在表,风伤卫,故自汗,此为营弱卫强,当解肌。

微是寒虚,上气亏而畏冷;数由邪火,或动泄而伤阳。

微,阴脉也,因寒因虚也。寸中脉微,上气亏也。阳不足,故畏冷,当温中以散寒。数者,热盛之脉也,或由于外邪之火,或由于内动之火,更有协热动泄,而伤脾胃之阳者,是当分别内外,或清或散,或调脾胃为治也。

滑乃痰食上壅,胸膈嗳膨不快;涩本血虚寒滞,肩背拘急疼伤。

痰食上壅,则气盛而脉滑,胸膈有滞,必膨嗳不快,是当以导滞为治也。涩者,不足之脉也,或因精血内虚,而复受寒邪,则寒滞血凝,而肩背拘急酸疼,是当养血温经两治者也。

左右双弦者饮断,两寸洪大者火详。

弦,风脉也。左右皆弦者,多为饮病,此风能鼓水之义也。寸者,阳之位也。洪为火脉,阳位见之,火病之征也。

如其关中细小,必中虚食少多寒;至若中部洪滑,则胃火善饥㑊食。

关,中部也。细小之脉,气不足也。中气既虚,则寒从中生,而饮食日减矣。洪滑之脉,气必盛而多火,胃火既盛于中,则善饥而img食。img食者,饮食倍进也。

沉则气滞,见于关左,郁在肝;涩则气虚,见于关右,病在胃。

《脉经》云:下手脉沉多病气。故沉脉多因气滞,见于关左者,须详肝气之滞郁。涩本不足之脉,见于右关脾胃之部,须知中气之虚。

紧弦见者寒拘,痛形腹胁;芤革见者崩漏,精血久伤。

紧者寒脉,弦者风脉。风寒之脉,见于关上,故拘急而寒,或腹胁痛也。芤为失血之脉,革主精血之伤,故见崩漏之候。若二脉兼见两关,乃精血久伤之候也。

急促沉着,脐腹成癥。

弦急而促,沉着附骨,此积聚之脉也。腹中有积,故脉急弦,时或歇至者,因窒碍经络,气道阻滞,而忽不通也。

滑数浮洪,火淫吐衄。

滑数浮洪,皆火脉也。四脉并现关中,火盛之象也。火盛则逼血错经,而为吐衄失血之症。

迟紧寒深,中土虚而形厥泄;微涩血少,左独现而识肝伤。

迟紧皆为寒脉,二者并见,寒之甚也。寒则中虚,为厥逆洞泄之候。微涩之脉,皆不足之阴象。左关者,肝之位也,肝主藏血,而独见是脉,是肝血虚伤也。

弦急右关独见,症必劳伤;坚强中部少神,胃将损败。

右关脾胃之脉,弦急乃肝木之象,见于右关,是中土不足而木气乘之也,必罢极劳伤之候。坚强之脉,固属有余,但无和气,是真脏之脉也,见于中部,胃将损败矣。

至于尺中洪大,症属阴亏;如其尺中涩微,病多遗滑。

尺中者,阴之位也。洪大火脉,而见于水乡,是真阴不足也。微涩不足之脉,而见于下部,则下虚可知矣,遗滑之候,所不免也。

弦者疝瘕,或因寒而厥痛;伏者邪结,或气陷而滞停。

弦者,肝脉也。疝瘕之候,多属于肝,故尺中弦者,以疝瘕度之,或有因于寒,而结痛于腹者。伏者,伏匿不见也。有因邪盛抑遏而伏者,有因泻利气陷而伏者,有因停滞不行而伏者,当兼症而察之,始得识其伏之故也。

涩则反胃呕逆,或火衰而精竭。

涩为迟滞之象,阴寒之脉也。见于尺中,火不生土也。故见反胃呕逆之候,是精气日竭于下也。

滑则小腹急胀,或病经而怀娠。

滑为气盛之象,见于尺中,故小腹气盛而急胀,妇人经期日促者,其脉必滑,气盛血虚也。下部滑疾不散者,又为妊娠之诊。

沉弱腰疼,空则阴衰遗痿。

沉弱之脉,见于尺中,下虚已甚,故腰痛不伸。若尺脉全空者,根本已衰,其形不久,或为遗滑不禁,或痿躄不用。

弦[5]紧腹痛,弦强疝冲及崩。

弦紧寒脉,见于尺中,故为腹痛。若弦强见于尺内,则阴中挟火为病,或见阴疝攻冲,或见崩漏失血等症。

苟能按部推寻,而参以望闻之学;自然逐症识别,而得擅剖断之神。

论诊者,能于逐部逐症推求,而再以望闻之学参考,则剖断自不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