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生克常变

四时生克常变

脉必四时相代,时以得旺为常。

脉以四时更代为常,所以察四时之旺气也。若届时不更,便不从四时,病将至矣。故必得时脉,始知脏腑无亏也。

春脉弦,夏脉洪,木火应时生旺。

春主生,夏主长,木火之令也,春脉宜弦,夏脉宜洪,所以昭木火之气也,肝与心脏之所主也。

秋如毛,冬如石,金水届令收藏。

秋主收,冬主藏,金水之令也。秋脉宜轻浮如毛,冬脉宜沉实如石,所以象金水之气也,肺与肾脏之所主也。

长夏土旺,和缓悠扬,此为化气,附季同行。

土者,万物之母,其气主化,其脉不浮不沉,不徐不疾,其状和缓,旺于长夏,附行于四季,随时宜现,随症宜形,土令也,脾脏之所主也。

五脉推六气之感通,惟就浮沉而凭表里。

五脉,即上五脉也。六气之伤于表者,可就浮沉而测其浅深。如风则应肝,寒则应肾,燥必伤肺,暑火干心,湿应脾脉。浮者,其邪在表而浅,脉沉者其邪入里而深也。

五脉测情气之生克,可拟传变而决灾伤。

七情,脏腑所主,各有所归,怒则伤肝,惊伤胆,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悲伤神。一经受病,互传不一,就其从生克之机,随时以断其微甚吉凶焉。

但得时而和气全无,即为真脏自至。

和缓之脉,胃中之真气也。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若虽得时脉,而和气全无,则极弦极数,浮散沉陷之象,皆真脏之脉也。盖脉必受气于胃,而后见于寸口。若和缓之气全无,则胃气已败,脏中真脉之形,自至于气口,故谓之真脏,其病必危。

若无时而鬼贼反现,可知脏气败亡。

鬼贼者,克时之脉也。如春应见弦,而得如毛之秋脉;夏应见洪,而得如石之冬脉。此为鬼贼相临,心肝二脏之气,已败亡于内矣,余脏仿此。

子来扶母者,病则易愈。

脉有母子之义,循序相因者也。如春脉生夏脉,木生火也。春病得洪脉,是母病得子脉也,谓子来扶母。其病易愈,余经类推。

母来抑子者,传变无妨。

母来抑子,谓得生之脉也。如春得冬脉,水生木也,以子病而得母脉,是谓抑子,症多传变,然犹属相生之脉,虽传无害。

得妻时脉不形,主气败而症多险变。

我克者为妻脉,是为微邪。如夏得秋脉也,火旺则金衰,秋脉不应见于夏矣,若偏见于夏,则火令无权,是为主气败,其症必险。

微邪无病独见,鬼得时而病必凶危。

微邪之脉见,虽属无病,亦为败脉。如冬时见洪脉,微邪也。水本克火,而火偏盛于水旺之时,则水气之败可知。若时临长夏,则鬼气旺矣,已败之水,焉能当正旺之土克哉。病虽不形,危亡将至矣。

浮而不沉者,表有邪;沉而不浮者,里有积。

经曰: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心腹有积也。此浮脉沉脉之所以主表主里也。

无表而上盛下虚,腰足必清。

经曰: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此寸盛尺虚之脉,若有表症则寸盛,为阳邪上实,今无表症,故知下虚而腰足清也。

无邪而上虚下盛,头项必痛。

经曰: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此尺盛寸虚之脉,若有表邪,则头项之痛为邪盛,今无表热可凭,而惟见下盛之脉,乃知上虚而头项痛也。

重阴重阳者,阳亢阴隔。

寸脉浮大,阳也,又见洪疾,此阳中之阳也,名曰重阳。尺脉沉细,阴也,又兼迟微,此阴中之阴也,名曰重阴。重阳者,阳亢于上,而阴气不得上营;重阴者,阴气下隔,而阳气不得下降。阳亢则狂疾生,阴隔则癫疾至矣。

脱阴脱阳者,目盲见鬼。

六脉有表无里,如濡脉之类,毫无沉候,此名脱阴;有里无表,如弱脉之类,谓之陷下,此名脱阳。六脉暴绝者,阴阳俱脱也。经曰:脱阴者目盲,脱阳者见鬼,俱脱者死。

阴绝阳绝,关中前后推寻。

寸为上,为阳;尺为下,为阴。关界乎中,阴阳之界,一气贯通而无间绝。若脉关上寸不至,是为阳绝;关下尺不至,是为阴绝,皆死候也。

溢寸覆尺,阴阳气偏泄越。

脉出鱼际,为溢,阳气越于上也。溢久,必现上而不下之疾,如首风吐逆之类。又云:妇脉寸溢者,欲不遂也。脉入尺泽,为覆,阴气泄于下也。覆久,则发下而不上之候,如二便肠风,偏坠足疾之类。此阴阳之气,偏虚偏实,故出入于上下也。越人以是脉为关格之候,引噎膈癃闭二条为论。

人迎气口倍大,为格为关。

人迎之脉,坚强动数,四倍以上者,为外格,三阳之病,阳太盛而阴不能营也。气口脉盛,四倍以上者,为内关,三阴之候,阴太盛而阳不得入也。阴阳俱盛为关格,此属阴阳乖离,其症难愈,此关格大义也。越人仲师以噎膈癃闭为关格,却未见经旨。

阴阳尺寸反常,或乘或伏。

浮取之候,两关之前,皆阳也。若见紧涩短小之脉,是阳不足而阴乘之也。沉取之候,两关之后,皆阴也,若见洪大滑数之脉,是阴不足而阳乘之也。阴脉之中,阳脉间一见焉,此阴中伏阳也;阳脉之中,阴脉间一见焉,是阳中伏阴也。阴乘阳者必寒,阳乘阴者必热。阴中伏阳者,期于夏;阳中伏阴者,期于冬。以五行之理推之,可按节而求也。

凡浮兼滑涩者,肺表两测。

浮为在表,肺主皮毛,故脉浮者,多表候,肺疾。其滑者,气有余也;其涩者,气不足也。

其缓细兼见者,脾病相随。

缓者,脾脉也,表病干太阴,脉乃细缓,皆土病之脉也,故其咎当责之于脾。

洪弗应时,必气浮而知火病。

洪为火脉,宜见于夏,若非时而见,多为火病,火从心论,心主火也。

弦非春现,木象著而作肝推。

弦为木脉,宜见于春,若非时而见,木病于内也,故责肝病为论。

沉而兼紧,肾邪独断。

沉属里,紧属寒,寒乃肾之应,故沉紧之脉当从肾断。

太过不及,时胃同推。

时脉者,脏气之昭著也。胃脉者,人之所赖以资生者也。有时无胃,即为真脏自至,故时脉必得胃脉为中和,而胃脉必得时脉为无病。盖生长收藏四气,必藉土以为化,而土之化气,即默运于四气之中,乃为得中。若虽见时脉,而形太过不及之状,皆为失中也。如经文五脏时胃脉义,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其五条,皆所以明时胃之太过不及,即生克制化之定理也。

脏腑吉凶,三部浮沉合断。

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为中候,不必尽拘叔和独守三部之法,以测脏腑吉凶也。大抵从叔和而废此,固非;守此法而不通,亦非。当以三部之浮沉子母,互推生克,合而断之也。

穷通寿夭,清浊动静分推。

杨上善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者,富贵而多寿;质浊脉浊者,贫贱而多夭。质清脉浊,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质浊脉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失意处少。脉清而静者,多喜而康;脉浊而躁者,多忧而病。清而躁者,富贵而夭;浊而静者,贫贱而寿。此《太素》脉论可采之句也。

是皆脉理切要,藉为医道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