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变篇

常变篇

脉学既明,须参常变;诊宜求尽,贵扼提纲。

脉有常有变,施诊者,当反复求尽,而得提纲挈领之要。

浮为表虚二候,虚则无力而邪凑力强。

浮为虚脉,又主表邪。无力者因虚,力强者,因邪外凑也。

沉为里实同推,实则力强而里虚无力。

沉为阴脉,又主里实,指下有力,固属内实之候,指下无力,乃真气内伤之候,又属里虚。

迟本为寒,而迟偏盛大者,亦为伏热。

迟为寒脉,若迟而盛大,来去有力者,乃伏阳于内之象也,未可概以寒论,其病当闭渴。

数本多热,而数小虚细者,仍作寒看。

数为热脉,然虚而细小之数,阴虚于先而阳衰于继之脉,阳衰火虚,将寒从中生矣,当作虚寒为论。

滑多阳而流利,惟评痰食气火之有余。

滑为气盛多阳之象,故其脉来流利,惟以痰食气火,有余之症为断也。

涩蹇[10]滞而多阴,又论精气内伤之不足。

涩脉淹蹇涩滞,其象多阴滞无汗。若精血伤,里虚不足之病,亦多见此脉。

数本热也,而汗后不食,泄泻动脾,阴虚戴阳,阴盛格阳者,皆脉数,则数象概难言热。

《脉诀》云:转数转热,数脉正所以评热也。然汗后不食者,胃液虚,脉亦数。泄泻动脾者,脾阴伤,脉亦数。至于格阳戴阳,下真虚而上假热者,脉皆数。此其变也,不可以热为论也。

歇本多虚也,而滞留见结,痛扑跌扑也致代,热极诊促,祟痹乍变者,皆歇至,则歇脉症岂皆虚。

歇至之脉,本多虚候。然有痰食之滞,脉道壅结而歇者;有气结气乱,脉闭而歇者;有跌仆经气暴损而歇者;有热邪恣甚,而脉见促歇者;有病风痹祟气,而脉乍见结代者,是歇至非皆虚候也。

故症虽凭脉而论,脉须因症而量。参常度变,两合为的;太过不及,得平为常。

脉虽各有主病,必脉症参合宜否,而后得明病之安危。况症脉皆有常变,非细心研究,不得其真的。至于脉有太过,症见不及,症有太过,脉见不及,其中从脉从症之机,非可一言而尽,总之以得平为常法也。

脉由急疾而渐缓,邪衰正复;脉本虚迟而渐数,由阴化阳。

缓属土脉,无病常脉也。其有脾胃病而见缓脉,或因风虚而见缓脉,此属病脉。若脉本急疾,无论内因外因,而渐转缓脉,此则邪衰正复之佳兆也。数为阴虚有火之脉,亦不宜见。若脉本虚迟,而渐见数大,此由阴化阳,症将转矣。其数不日即平,乃为吉兆,否则终非所宜,故脉必以平为常也。

病宜脉大而反见小,宜转大为吉;症应脉虚而反见实,必渐虚乃安。

以脉合症,宜大宜小,宜虚宜实之理。若不应见而见,必得渐转而返其所宜见,其症始平,否则终有变也。

朝更暮变者不详,察其邪正顺逆之机,而判其吉凶。

脉情多变,总属不详。然朝暮阴阳,各有主气,其更变之故,或因邪盛莫解,或因正虚难挽,必察其轻重,或可为,或不可救,判其吉凶,庶无愧于心焉。

动疾静平者内怯,须求痹虚火饮之故,而辨其安危。

脉因动静而变,故安卧远行,脉形有别,无足怪也。若顷刻之动静,不必远行,即转身起坐,五七步间,其脉即见数疾,坐诊之顷,随即平静,即换诊举手,平疾必形,一动一静,无不变更。此种脉候,非五尸祟气之相干,多真元内虚之明验。惟其内气无主,脏气不治,而后经脉之气,瞬息变更,将见厥晕僵仆之候。故此种脉情,恒有伏风内舍,经络痹留,或火动于中,或饮发于内者,动则气役于邪,而脉随气变也。此皆因邪之善行数变,以致鼓水扬燃,又为虚中挟实之候,当求其因而调之,庶可转危为安也。

凡浮诊乐平,而沉诊乐举。故数至喜减,而迟至喜加。

浮诊之脉,因于表者,邪散则平;因于虚者,正复则平。沉诊之脉,邪实于里者,邪去则举;正虚于内者,气复则举。故诊浮乐其平,诊沉乐其举,即迟数之进退,可以类推矣。

实大太过,乐其和缓;虚微不及,乐其坚强。

实大有力,太过之脉,久而不平,则真脏渐致而危,所以乐其和缓;虚微无力,不及之脉,久而不复,则正气日漓而败,所以乐其坚强。

脉本数而急疾倍增,阴气已脱;脉本迟而代止叠见,阳气败亡。

脉数为火,或由阴气之虚,数而加至,即至极离魂之象,阴已脱矣。迟脉为寒,阳气之虚也,迟而减至,即三迟二败之象,阳已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