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症
汗为心液,原自血而化于阴;汗出皮毛,泄于肺而由乎气。气有余而血不足,气欲达而汗不来;气不足而血有余,汗欲行而气不达。汗惟血化,故多汗者阴竭;汗必泄气,故过汗者阳亡。是以求汗者,先参气血盈亏;止汗者,必察阴阳虚实。阳虚自汗则恶寒,若恶风表具者因风表具者,言表症悉具也;火热自汗必燥渴,若膨嗳不渴者痰食。因湿多汗者身重,因暑汗渴者垢烦垢烦者,面垢烦言也。愈汗愈热,必缘内火表热得汗,则热解,若汗后复热,内有火也;汗厥清泻,多属阴寒因于寒,身常清,自汗出,甚则利下清谷。漉汗更风转甚,风内伏而久成风厥漉汗者,身常濡也,是皆伏风之候,症为风厥;盗汗寐来寤止,烁阴而剧转虚痨盗汗多属阴虚,久则热咳继而痨生。头汗者,中有热而莫泄热不得达则泄于头;腋汗者,阴有火而内燃。股肱多汗,病聚于胃;腰下多汗,湿客于阴。心汗独浮巨关,由劳心役神所招;阴汗偏湿茎囊,皆肝肾湿热流注。日常多汗名漏风,身常濡而善渴;病后食汗为谷汗谓水谷所化之汗,正气复而自安。饱甚而汗出者自胃,猝惊而汗出者由心。强劳持重,肾汗先形;忿惧恐争,肝汗乃至。劳甚者,汗出于脾;喘嗽者,汗来自肺。汗如柏汁为黄汗,乃脾热泄于肝经;汗无臭气属里虚,恐正气衰而变症。阴虚阳凑热汗生,若兼厥泄者格阳;阳虚阴凑冷汗出,火邪亢极者反化。汗出如油,身冷发润者,中气已漓;口鼻气寒,额汗如珠者,阳亡欲脱。
汗脉多见浮濡,在寸自汗,而在尺盗汗;汗诊必审阴阳,微弱阳衰,而细涩阴弱。
阳虚治宜补气,肺虚者,尤当护其腠理;阴虚治惟益血,肾虚者,更宜固其封藏。心虚自汗,安其神而益其血脉;脾虚多汗,补其中而清其湿蒸。肝汗宜清,而虚禁疏泄;胃虚宜敛,而滞必宣通。汗自伤风伤湿,宜解肌而彻表;汗属病温病热,惟凉解以安中。虚汗法惟补敛,实邪治必疏攻。
救表之方,必须桂枝芪芍;救里之剂,乃投参附饮建中汤。除肝火,丹栀逍遥散;愈心汗,养心汤酸枣仁汤。肾虚之汗,八仙七福丸可调;相火之尤,当归六黄汤最效。劳倦伤脾自汗,归脾汤加五味麻根;痿痈损肺汗多,生脉参固金桑桔杏仁煎。痰火汗濡者,泻白清气化痰丸;湿胜多汗者,薏仁神术散胜湿汤。表气虚而卫缓多汗,无如周卫汤屏风散;温暑病而火盛如淋,莫逾三黄汤白虎汤。止汗以带露青桑,米饮未调即验;扑汗以麻根牡蛎,面粉袋扑堪安。封脐矾倍丸,能止汗,兼治脐淋;龙骨煅研,可内调,亦堪外扑。
经云:汗者心之液,此言心主血,汗从血化也。又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此明汗虽生于血,必由阳气之化为之主也。惟人禀天时不同,斯汗法宜否有异。汗吐下,温清补,此六法,原为施治之规;虚与实,浅与深,推六法,以为求汗之义。顾法虽有六,一汗实统其全;而邪必亟攻,汗法必求其彻。天时之寒温有别,温与清,惟因时度用;脏气之阴阳不一,攻与补,凭体质施方。因寒不行温发,则玄府不开而邪闭;因热不行凉解,则阴气不滋而汗难。营卫虚而根本亏,非补托,则汗自何来;邪碍膈而气不通,非涌吐,则汗难泄越。胃腑实而下不泄,非下浊,则表汗焉升;表闭拒而热不宣,不表汗,则邪传日困。故无邪妄汗,徒伤其正;若攻邪误汗,反迫其危。失汗不彻间等,邪同内传;过汗妄汗不同,症皆变作。是知药有宜忌,端赖治有权衡。热忌温而寒忌凉,误治者,即为助邪翼胜;实忌补而虚忌耗,妄施者,即同实实虚虚。所以汗法之宜否,必先推汗之本原。然何以必由阳气之相加,而始为汗耶?乃知心液者,以心为阳之主也。凡五脏之精,胃中水谷之气,阳气相加,无不可化而为汗。故汗之来由,必阴阳二气之合化,其因虽纷,而其要总不外阴阳二气之虚实也。如因于风者,伤风漏风,风厥漉汗,皆自汗,此由风伤卫气,卫缓而表气疏也。有因于湿热者,湿盛濡汗,饮结头汗,汗如柏汁,腰下囊茎常湿,此由内外湿热之气,蒸淫而外泄也。因于暑热者,烦而多汗,此热伤肺气,皮毛不固也。因于饮食者,亦为头汗漏风。肢汗肢腋汗,此湿蒸热泄,而水谷气浮,从卫气疏泄也,此由于感邪挟实之候,多实少虚,先当去其邪也。因于五志内火者,则为盗汗液汗,此内火甚而阴气逼泄也。其有因于劳倦强作惊恐,而为寝汗热汗冷汗者,此阳气伤而或沉或散也。至于心汗额汗,偏汗盗汗,厥汗漏汗,喘汗绝汗,悉由阴阳虚实之化也。虚汗实汗,法惟泻实补虚。阳虚之汗,补气以卫外;阴虚之汗,益阴以营内。若治疗外感,当参伤寒诸汗条兼察之,则治实治虚,自不致贻误之累。总之欲与汗,当先揣邪正之虚实;欲止汗者,必识气血之偏虚。实则可汗,虚则惟培。汗法不等,药症遂晰忌宜;治法不同,汤方必分可否。暴病元气无亏,法惟表散;表具复兼杂症,治必兼医。有表脉虚,当思补托;元虚邪甚,夺命为功。如此,则无实实虚虚之误矣。
[1]玉函金匮》即《金匮玉函经》。
[2]玉册天元:五运六气学专著,唐·王冰撰。
[3]法律:即喻昌《医门法律》。
[4]准绳症治:即王肯堂《证治准绳》。
[5]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6]辩:通“辨”。《国语·齐语》:“辩其功苦。”
[7]弧:弧弓,古代六弓之一,其力强,可以远射甲革坚硬之物。
[8]彀(gòu 够):箭靶。《管子·小称》:“羿有以感弓矢,故彀可得而中也。”
[9]缕晰条分: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
[10]昃:倾斜。
[11]致:细密,精细。
[12]菀(yù郁):郁结,积滞。
[13]风懿(yì 益):一作“风癔”,中风证候之一。症见猝然昏倒,不知人事,伴见舌强不能言,喉中窒塞感,甚则噫噫有声。
[14]史酒:即“史国公酒”。
[15]躄(bì 必):跛脚。
[16]氤氲(yīn yūn 因晕):指烟气、烟云弥漫的状态。
[17]科臼:即窠臼,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这里借喻痰饮久积成囊,很难除去。科,通“窠”,坎,坑。《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
[18]燕尔:指新婚。
[19]溪:溪谷,喻指肢体肌肉之间的缝隙或凹陷部位。
[20]冢(zhǒng 肿):坟墓。
[21]灸鬼:灸鬼法,古代的一种针灸疗法。
[22]牡蛎:原作“蛎牡”,据文义乙正。
[23]方诸:方诸是一种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
[24]却:原作“劫”,据文义改。
[25]醪醴(láolǐ 劳里):醪酒,甜酒,此处指药酒。
[26]希:通“稀”,少。《老子》:“知我者希。”
[27]黎:通“黧”,黑色。《史记》:“面目黎黑。”
[28]霍:原作“藿”,据文义改。
[29]宴:安也。
[30]龙衣:即蛇蜕。
[31]魇(yǎn 奄):迷惑,这里借指“魔术”。
[32]醭(bú):醋或酱油等表面上长的白色霉菌。这里指食物和衣服霉变。
[33]燠(yù 郁):热。
[34]翌日:次日,第二天。
[35]汪:《景岳全书·性集·杂证谟·瘴气》作“王”。
[36]南中: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37]痝(máng 忙):肿起。
[38]熯(hàn 汉):干燥,热。《易传·说卦》:“莫熯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