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麻各半汤 治风寒两伤,身热恶寒而自汗。

即桂枝汤、麻黄汤合并为一汤也。

桂枝甘草汤 主缓中益气,汗后心悸,叉手冒心者,以此与之。

桂枝 甘草

桂枝大黄汤 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表未罢而腹中实痛者。

芍药 桂枝 甘草 大黄

桂枝加附汤 治伤寒发汗,汗漏不止。

即桂枝汤加附子是也。

桂苓甘枣汤 治奔豚上逆,水气凌心。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

瓜蒌桂枝汤 治类伤发痉,痰逆及喉痹之候。

即桂枝汤加瓜蒌仁是也。

麻杏甘石汤 治伤寒表热不彻,热复内侵,汗出而喘,恶寒烦渴。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麻杏薏甘汤 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则剧,此由汗出当风,或久伤阴冷所致。

麻黄 薏仁 甘草 杏仁

羌活细辛汤 治寒邪伤营,恶寒肢厥,齿连脑痛,身如被杖。

羌活 细辛 附子 生姜 桂枝 甘草

羌活葛根汤 治太阳阳明合病。

羌活 防风 广皮 甘草 葛根 生姜

羌活冲和汤 治太阳受邪,里有积热,用此两解之。

羌活 防风 白芷 川芎 甘草 细辛 苍术 黄芩 生地 生姜

葛根葱白汤 治阳明感邪,额颅痛,微恶寒而无汗。

葛根 防风 白芷 葱白 生姜

此即葛根解肌汤也。若兼烦渴,则加石膏、黄芩。

葛根黄芩汤 治阳明受邪,经热如渴不引饮者,或因风动泄等症。

葛根 防风 黄芩 广皮 甘草

葛根白虎汤 治阳明自汗恶热,外犹恶风寒而内已烦渴者。

葛根 石膏 知母 防风 甘草 粳米

此即防葛石膏汤也。

阳毒升麻汤 治阳毒赤斑狂言,吐脓血,咽痛热甚,伤气神倦,脉虚。

升麻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

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表邪,额疼身热,及时疫阳斑等候。凡阳明有汗者,皆宜用此。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升麻鳖甲汤 治阳毒赤斑如锦,吐脓咽痛;亦治阴毒,面目青,身如被杖。咽疼者,当去雄,倍椒。

升麻 鳖甲 当归 甘草 雄黄 川椒

大论此汤兼治阳毒阴毒二症,阳毒用此方治疗,阴毒亦以此方去雄黄、倍川椒为治。以阴毒不吐脓血,故去雄黄;阴盛则阳衰,故倍川椒也。大抵亢阳之岁多阳毒,流衍之纪多阴毒也。但每遇此症,按法施治,曾无一验。凡遇此症,多以不治之症视之。百岁老人袁云龙曰:细详此二症,俱有咽喉痛三字。窃论疡科书有锁喉风、缠喉风、铁哦缠三症,其状相似,有面色赤如斑者,有面色凄惨而青黑者,有吐脓血者,有身痛如杖,有气喘息促谵语烦躁者,总以咽喉痹痛为苦。一发之间,三五日不减,即无生理,岂非阳毒阴毒之类乎?再详其脉,缓大者生,细促者死。予见此二症,先用咽喉科劫痰方治之,全活甚众。方见杂症。

柴胡加豉汤 治瘥后劳感复病。

即小柴胡汤加淡豆豉是也。

柴胡四物汤 治中风,寒热火盛错经,致热入血室,昼则了了,夜则谵妄,此热归血分,当滋其阴,令津液不致涸竭,阴渐充实则邪必复出,少阳病始得解。

生地 当归 川芎 柴胡 芍药

即柴芍地黄汤也,亦即四物汤加柴胡是也。若气分亦虚者,当以小柴四物合剂为更当。其有虚剧并不能施柴胡者,但当加熟地以培补真阴,真阴既足,则与柴胡引而出之,热甚则加丹、栀、忍冬藤。

柴防二陈汤 治外感寒热,胸闷胁疼,痰咳。

柴胡 防风 桔梗 枳壳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柴葛解肌汤 治阳明症,目痛眶疼,额颅痛,身热鼻干,不眠,或兼太少二经,未见渴烦者,以此解之。

柴胡 葛根 羌活 桔梗 白芷 甘草 生姜 芍药 黄芩 大枣

如无汗恶寒者,去黄芩加苏叶。

柴胡芒硝汤 治太阳如疟,胁痛潮热,腹满。

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是也。

苍术白虎汤 暑湿相并,症成湿温,面晦身青,耳聋昏默,胫冷之候。

苍术 石膏 甘草

清暑益气汤 治暑令湿热,火旺金衰,用此益气生津,燥湿清热,上升下渗,以保脾肺。

人参 甘草 黄芪 麦冬 五味子 苍术 白术 黄柏 泽泻 青皮 陈皮 当归 神曲 升麻 葛根 生姜 大枣

防己黄芪汤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等症。此方去姜、枣、术,加桂、苓,即防己茯苓汤。

防己 黄芪 甘草 白术 生姜 大枣

喘加麻黄,气冲加桂枝、厚朴,胃不和加广皮、半夏、芍药,寒加细辛以取汗。

清热渗湿汤 治湿热浮肿,肢节疼痛,小便不利。

黄柏 黄连 苍术 白术 茯苓 泽泻 甘草

如但用去湿,当去连、柏。

独活寄生汤 治风寒湿气,寒热痰嗽。兼治上下痛痹诸症。

秦艽 防风 细辛 独活 当归 川芎 生地 芍药 桂枝 茯苓 杜仲 牛膝 人参 甘草 桑寄生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脉洪,经热内侵,或解后余热,呕渴少气,以及温暑热渴等症。

竹叶 石膏 半夏 人参 麦冬 甘草 粳米

栀子生姜汤 治表热未汗,干呕烦渴,此热已内侵,以此汤两解之。

栀子 生姜

栀子干姜汤 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

栀子 干姜

栀子厚朴汤 治热留胸腹,肠胃烦而满胀。

栀子 厚朴 枳实

栀子柏皮汤 治湿热发黄,及肝脾多火之候。

栀子 柏皮

香砂二陈汤 治风寒咳嗽,中寒呕恶等症。

木香 砂仁 广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导赤各半汤 治伤寒热瘥后,胸腹无硬满,二便燥赤,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目赤口干不饮,与粥则咽,忽与不思,形如醉人,此邪自足传手,名越经症,以此清解。

黄连 黄芩 犀角 知母 山栀 滑石 麦冬 人参 茯神 甘草 灯心 生姜 大枣

七味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如坐水中,溺赤便溏,并胸膈郁闷,呕恶等症。

苍术 白术 茯苓 甘草 干姜 丁香 橘皮 生姜

橘皮竹茹汤 治肝胆胃火致呕恶、吐逆、气逆等症。

橘皮 竹茹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后人加半夏、麦冬、赤茯苓、枇杷叶,并治呃逆。盖呃由火制金而肺气不降,兹以竹茹、麦冬、枇杷叶清降和胃,而以半夏除痰涎,则金自清而呃逆自宁矣。

苏子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塞,喘嗽呕逆,俱以此降之。

苏子 前胡 广皮 半夏 当归 肉桂 厚朴 甘草 生姜

一方无肉桂有沉香,如气虚者,可加人参。

代赭旋覆汤 治痰胶胸痞,噫气脉弱。

代赭石 旋覆花 人参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枣

半夏秫米汤 治阴阳不和,卫强不寐。

半夏 秫米

半夏泻心汤 治伤寒胸下痞闷,或因下早,或因邪渐侵胸而致,皆以此泻之。

半夏 黄芩 黄连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生姜泻心汤 治痞而有表,腹中雷引。

即前方倍用生姜是也。

甘草泻心汤 治痞因伤中过甚,短气息促者用。

即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倍甘草是也。

黄连解毒汤 治大热狂躁,渴饮不解,及汗下后热甚,脉洪喘急等症。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附子泻心汤 治胸下痞而恶寒,渴而便闭者,以此泻之。

黄连 黄芩 大黄 附子

黄连阿胶汤 治血虚内热,致动鼽衄等症。

黄连 黄芩 白芍 阿胶 鸡子黄

红桃四物汤 治血滞经闭,或吐衄屎黑,喜忘瘀痛,及下利脓血等症。此即元戎四物汤也。

红花 桃仁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犀角地黄汤 治温暑时热,传阴动衄,凡汗出不解,肝胃火逆,吐衄者,皆宜与之。

犀角 生地 芍药 丹皮 柴胡 黄芩

百合知母汤 此清金滋肾之剂。

百合 知母

百合滑石汤 治里热溺赤,用此利溺,釜底抽薪法也。凡用百合,以水浸一宿,去白沫,用之。

百合 滑石

百合地黄汤 治积热在中,热伤血分,用以养脉凉血滋阴也。

百合 地黄

百合固金汤 治肺受火刑咳红痰,成肺痿之候。

百合 熟地 生地 玄参 贝母 甘草 桔梗 麦冬 芍药 当归

当归四逆汤 治厥寒脉细欲绝,吐沫腹疼等症。

当归 芍药 桂枝 细辛 通草 吴萸 甘草 大枣 生姜

茵陈四逆汤 治阴黄厥冷之症。

茵陈 附子 甘草 干姜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能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恶风微肿。

甘草 附子 白术 桂枝

甘芍附子汤 治汗出过多,阳虚营竭。

甘草 白芍 附子

干姜甘草汤 治少阴伤寒,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动气因下反剧,身热倦怠;或肺痿吐涎,不咳不满;或遗尿眩晕,多痰吐沫,上虚不能制下;及寒中失血,阳虚不能收约营血等症咸宜。

甘草 干姜

丁香柿蒂汤 治呕逆中虚,肢厥脉弱。若因痰食之滞者,不宜此方。

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

黄芪建中汤 治中虚表疏自汗,及汗后身反痛者。

即建中汤加黄芪是也。

升阳益胃汤 此方补气固胃,升阳除痰,泻阴火而利湿。凡脾胃不足,感邪内郁,致生肌热、咳嗽、泻利等症,皆可酌用。

人参 白术 黄芪 黄连 半夏 甘草 陈皮 茯苓 泽泻 防风 羌活 独活 柴胡 白芍 大枣 生姜

补中益气汤 治劳倦内伤,阳虚生热,或疟久致虚,中虚挟邪,中气不足等症。

黄芪 白术 人参 陈皮 升麻 柴胡 当归 甘草

此方去白术、当归,加苍术、木香,名调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汤 治肾阴不足,精血枯弱,腰脚沉重,自汗盗汗,水泛痰嗽,眩晕淋沥,精遗失血诸候。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此汤钱仲阳以仲师八味去桂附治小儿,以小儿之肾气未足也。余以之治男妇虚损,无不效者,阴虚之体多也。而赵养葵[2]以之治伤寒,其说亦当,其论以伤寒渴症,因邪热入于胃腑,消耗津液所致,胃液干涸,故急下之以存阴气也。其次者,但云欲饮水者,不可不与,不可多与,别无治法,纵有治者,但以芩、连、知、柏、石膏、知母之类,此皆以有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安能滋肾中之真阴乎?若以地黄汤大剂与之,其渴立愈,何致传三阴而成燥实之症乎?此说虽赵氏之创见,于理亦当。若伤寒无有形之滞,热邪内传,以此意酌服之亦可得效。尝见目许者,每以赵氏为不足论,余谓此实赵氏之所长,可师而参用者也,景岳子所立一阴五阴诸方,未始非此意而错综者也。

调胃承气汤 治腑邪燥实在中焦者。虽亦属下剂,然用甘草,乃缓攻之义也。

芒硝 大黄 甘草

桃仁承气汤 治利下瘀血,蓄血等症。加红花,兼治少阴便脓血。

大黄 芒硝 甘草 桂枝 桃仁

三乙承气汤

即调胃大承气合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