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逆病变考

治逆病变考

药必对症,各有所宜;治若乖方,岂无禁忌。应下而汗兮,谵语发狂;应汗而下兮,结胸痞满。微数之脉,炙之有殃;厥逆之症,下之为逆。麻黄本为发汗,有汗者是为虚虚;桂枝用以解肌,无汗者反为实实。麻黄发营卫之邪,脉弱须禁;栀子治懊img不止,屎溏弗投。少阴但逆无汗,强发之,其血必动;阳明本自有汗,误发之,其便不通。除满须下,下则伤血,而血虚者惊;除烦须吐,吐则伤气,而气虚者悸。脏结不可便攻,以胎滑之由;脾约不可峻下,因脾虚之弊。病象桂枝而反误者,溲涩筋挛;症具柴胡而弗与者,停水溺涩。水饮太过,后必有殃;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硬家当下,小便利者弗攻;表症须汗,大便泄者则已。白虎忌于深冬,阳旦戒于长夏阳旦即桂枝汤加味也。桂枝发散,酒客饮之呕血;承气泄满,虚者服之滑肠。大青龙乃两解之重剂,误服之阳虚厥逆;大陷胸乃攻满之峻方,误投之阴虚动泄。胸胁之邪未已,不可便攻;营卫之气若虚,岂容再发。欲呕而胸中痛,或大便溏者,柴胡弗与;多吐而心下硬,目面色青者,承气莫行。服陷胸而满不除,戒之弗攻;服调胃而便即溏,慎哉重下。表热极而温汗之,血热而垢;里气虚而大攻之,血寒则鸭鸭血色晦滞也。太阳脉浮而渴者,白虎须防;阳明溲数而汗者,猪苓可骇。汤入而颇安静,药已胜病;剂投而增烦躁,情是非方。故曰:误服汤丸,食不及新[17];特犯禁忌,死必不腊[18]。


[1]自序:此序原被错置于凡例之前,根据篇章内容将其移回。

[2]矜奇炫异:炫耀新奇和与众不同之处。”

[3]祇(zhǐ 只):正,恰,只。

[4]巨明:据文义,可解为阳明病证。

[5]二政:指运气中的南北政,详见《医级·脉诀卷之十·岁运》。

[6]见微思著:同“见微知著”,比喻小中见大。

[7]阴阳相停:阴阳不偏。

[8]牴牾(dǐwǔ 抵五):亦作“抵牾”。牛角相抵触,引申为相互冲突。

[9]月廓:月亮的轮廓,反映月亮盈亏的变化。

[10]攸:所。《尔雅》:“攸,所也。”

[11]鼻槁(gǎo 稿):病证名,以鼻部干燥为临床表现。槁,干瘪枯瘦。

[12]郛(fú 福)郭:原指外城,后泛指城郭、城市,此处借喻为躯体。

[13]拳:通“蜷”。屈曲,卷曲。《庄子·人间世》:“其棱细则拳曲。”

[14]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喻指事情不费多大气力就能办到。

[15]十劝:即《伤寒十劝》,宋代医家李子建著。

[16]裈(kūn 昆):指内裤。

[17]食不及新:吃不到新收获的粮食等农产品,比喻快死亡了。典出《左传·成公十年》。

[18]不腊: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比喻快灭亡了。《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