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病篇

主病篇

又闻脉有主病,尤当逐晰昭彰。

脉之所见,逐脉有所主之病,当逐一考究而详审之。

浮多虚而表论,沉多实而里详。

凡在表之病,其脉必浮,里多不足。沉脉主在里之病,每多实候。

滑由痰食,芤是血伤。

滑脉主痰饮,在右关则主食滞。芤脉之见,必失血已久者也。

濡散者,虚而冷汗;弦紧者,痛而拘僵。

濡乃浮小,散为空豁,皆虚阳浮越之脉,故主冷汗出。弦紧乃风寒之脉,故主拘急寒僵体痛。

迟因寒而厥强,洪因火而躁烦。

迟为寒脉,寒盛则肢厥而腰项强痛。洪为火脉,火盛则躁烦生。

缓见顽麻者风淫,实而闭结者满胀。

缓为无病,或正复而邪衰。若缓脉而见顽麻,此因风邪内舍也。脉实者,其禀多厚,若见闭结,则主满胀。

涩则寒虚血少,长则痫热谵狂。

涩为血少精伤,精血既亏,不能充肌,故病见虚寒。长为有余之脉,火盛生痰,则为痫症,或为谵狂。

沉牢坚实者,多为满结;短小细弱者,必损元阳。

沉牢坚实,乃劲急坚大之脉,其为病必气结气满。短小细弱,皆阴脉也,阴盛必阳衰,故为元阳不足之候。

伏因痛极痹留,或寒暑之抑伏;脱则神清恍惚,因汗泻而危亡。

伏匿之脉,有因痛极而脉道闭伏,有因闭结而脉络不通,有因邪盛抑闭,痰食内滞而不通者,当随症而测之。若脱脉,亦如伏而不见,然伏则因邪,而脱因正败,其神则清,其情恍惚,或因泄,或因汗,阴阳败亡,故致脱也。

歇代者,或禀常而或伤脏,或为三月妊娠。

脉来歇至者有三,有次序而止者,谓之代脉。在《动止歌》云:一动一止两日死,二动一止四日绝,三动一止六日亡,四动一止八日决,五动一止待一旬,十动一止一年去。又云:二十动一止两年亡,三十动止三年死,四十一止殒四年,五十一止五年住。其在五十动之外而止者,可无虑也。其说以五十至之内而止者,谓一脏已无气,故脉见代。代者,谓他脏之气代为续至也。其云十至之内止者,主一年死,谓四脏之气皆伤,惟一脏未绝,故支一年而终。以十至一年考脏气,五十而不一止者,五脏之气无伤,故可无虑。若二十动一止,则三脏无气,惟两脏气未终。其不满五十而一止者,则四脏虽无伤,而一脏已绝于内,故遁至五年而死。然断未有一脏无气,而犹可卜五年之寿者,亦未有四脏无气,而可支一年之久者,言虽如此,未作凭也。伤寒时病,有一动一止,或三五动一止,如其断死之日而应者有之,若杂病则未必尽然也。故脉之代者,脏气必伤,非无气也。脏气之伤,亦可待时而起,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亦可计年而痊。惟情欲无穷,饮食起居不慎,以致脏气转伤,二天无赖,谷神已亡,无如何矣,此皆坐失机宜之咎也。更有饮食起居如常,毫无疾病,而其脉常代,此则禀气使然,又不可执脉代为病。更有妊娠三月,胚胎长而冲任气滞,间有见代者,又不可不知也。

结促者,或正虚而或滞邪,或由损伤痰食。

结脉止不循序,参伍不调而歇至,促亦歇至。但数而止者为促,促多阳邪恣极,而细数厥泄并见者,亦为虚候。结由气血虚滞,而痰食窒碍者,亦为实候。更有跌仆损伤,血去过多,经络损坏而致脉结者,所当察也。

大则病进,而数则烦心;微则气衰,而盛则气旺。

阔大之脉,阴不副阳,气盛而不敛也。若有表病而脉反大者,是邪盛而病进也。数为热盛之脉,热盛故烦心。脉之微盛,由于气。脉微者,气必微;脉盛者,气亦盛也。

浮微则表虚而卫弱,浮盛则阳盛而表强。

微盛之脉,虽有表邪,亦分强弱。浮微者,表虚卫弱,固表解肌;浮盛者,阳盛表强,开玄发表。

浮缓风痫,而浮数风热;浮虚暑袭,而浮紧伤寒。

浮缓风痫,浮数风热,此浮脉之因于风者也。浮虚伤暑,浮紧伤寒,此浮脉之因于寒暑者也。皆表症也。

浮细者,外湿宜识;浮洪者,外火参详。

细者,脾脉也,湿邪干脾,故脉细。浮而细,湿从外至也。洪者心脉,火之应也。浮而洪,火浮于表也。

紧急动疾,必缘泻利;紧弦附骨,癥痞相妨。

紧为寒脉,紧而劲急,且动而疾,寒邪内犯也,故多患痛泻。若紧弦附骨而沉,则肝肾结邪于筋骨,而成癥痞矣。

沉健有力者,积聚之候;沉弦数急者,痃癖之殃。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无力者气病,健而有力,积聚之候也。若沉而数,且弦急者,亦属癥瘕痃痞之候。其病之初结因寒,脉多弦紧,久留化火,脉必弦数,要皆沉而附骨者也。

沉缓滑大者内热,沉迟紧细者里寒。

沉虽里寒之脉,亦必凭兼见之脉为断。如沉而缓大,便非阴寒,再见滑脉,则是有余之象,故以内热为断。惟沉迟紧细,皆阴寒不足之脉,始为里寒之病。

沉迟而有力兮,多为疼痛;虚数而有痛兮,欲作痈疡。

沉迟之脉,寒脉也。脉虽有力而寒主拘疼,故为疼痛。数为火脉,若虚数不实,则火浮于表,有痛处者,欲作痈疡也。

迟弦数弦兮,疟寒疟热显别;迟滑洪滑兮,胃寒胃热昭彰。

弦为肝木之应,少阳之气也。疟为肝胆之候,惟凭脉之寒热为断。疟脉必弦,以迟数断寒热,则不爽。然要在疟未发时,见迟数为准。当其发作时,则寒来迟热来数又乌可定评乎?滑者,胃中之谷气,若论病,亦必凭兼见之脉而断寒热。紧而滑者胃寒,洪而滑者胃热也。

数见阴脉兮,阴虚发热;数见阳脉兮,阳强汗黄。

数脉主热,而有阴阳之分。如数而沉,或数而细小微弱,是兼阴脉也,其症在阴,多虚热。如数而浮,或数而洪大滑实,是皆阳脉也,其症多热汗黄狂之候。

缓滑弦滑兮,胃火肝火宜别;阴芤阳芤兮,吐血下血须详。

滑者,气盛动痰之候。气有余,便是火,故缓为脾胃之脉。见缓滑,则知其胃火之有余。弦为肝脉,见弦滑,则知其肝火之过盛。芤为失血之脉,而亦有阴阳上下之异。如芤见于寸,是阳络伤也,其失血在上;芤见于尺,是阴络伤也,其失血在下。

盛滑者,外疼可别;实紧者,内痛毕彰。

滑为阳脉,盛则多火。身有痛者,因火盛而痛也。紧为寒脉,实为内痛,其有痛者,因寒盛而痛也。

弱小涩弦,应宜久病;滑浮数疾,必现新殃。

弱小涩弦,皆阴脉不足之候,多发于内,阴之病,来缓去亦缓,故病延久。滑浮数疾,皆阳脉有余之病,多发于外,阳之病,来速去亦速,故知为新殃。

长而滑大者酒病,缓而细豁者湿伤。

长而滑大,气必倍盛。酒气慓悍,气浮于外,故脉见长滑者,知为酒病。缓细皆脾脉,细又主湿,故浮豁而缓细者,知为风湿所伤。

牢现知满结之气,革现知精血之伤。

牢为沉实之脉,沉在里而实有余,故主气满气结。革乃浮芤兼见之脉,芤主失血,故革则主精血内伤也。

阴动兮,崩中发热;阳动兮,热汗惊惶。

脉动者,阴阳交争之象,动则多变。若脉沉而尺中动者,为阴动,主崩中发热;若脉浮而寸中动者,为阳动,主热甚多汗,恶热多惊。

迟而伏匿,必形厥逆;坚而洪疾,应现谵狂。

迟为寒脉,迟而且伏,寒之甚也,故形厥逆。坚乃强实之脉,疾则气火有余,故现谵言狂妄。

微涩且空,亦主衄崩亡血;洪数且实,多形痈肿谵狂。

微涩之脉,精血内伤,空不鼓指,伤亦甚矣,故主崩衄亡血。洪数皆为火脉,复兼强实,火盛极矣,故谵狂痈肿。

尺中倒大浮洪,命门火越;寸中空沉陷下,真元脱亡。

尺中宜静而沉,不宜浮而大,水火之乡,真元之地,宜奠[6]位而静藏者也。若反大而浮洪过于寸关,是为倒大,因真水虚而命火浮越之象也。寸为阳位,其脉宜浮于关尺。若空而且沉,是为陷下,此真阳不足而脱陷也,将见上不至关,而脱亡于顷矣。

阴阳皆涩数,溲屎必然艰苦;尺寸皆坚涩,肿胀发干虚伤。

涩为精血不足,阴虚之脉也。数为火脉,涩而兼数,非火之有余,实真阴之竭也。若惟见于沉候尺中,则阳脉犹可生阴。倘阴阳同形涩数,则阴何赖而生乎。血竭肠枯,肾阴亏而不化,则溲与屎皆艰苦难出矣。寸为阳,主气;尺为阴,主血。脉得平和,斯阴阳无病。若尺寸皆坚涩如歇,则真元之气,先伤于内矣。中虚则中满,下虚则水胀。

是皆脉之主病,要在切之能详。

以上皆脉之主病,有专主者,有兼主者,学者细心静切,能详察其理而得其真的,庶无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