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形
脉理既明,脉形须识;辨形不爽,辨症乃真。浮多不实而得诸轻按。
脉浮者,浮见于皮毛之分也。轻手按之,即鼓动于指下,若重按之,反不如轻按之鼓击也。经曰推而内之,外而不内是也。阳脉也,又秋脉之象也,叔和以如水飘木拟之。
沉则弗浮偏须重切。
沉脉者,沉着于筋骨之中也,必重手按之,始鼓动于指下,若轻按之,不可见也。经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是也。阴脉也,冬脉之象也,《脉经》以水投石拟之。
芤类浮而指下中空。
芤脉亦浮,但浮则着指而鼓,芤则着指不鼓,反鼓于指下之两旁,故《脉经》以如按葱管比之。按葱管,则按处乃伏而不起,而指之上下不按处,仍起而不伏也。有谓浮沉有而中候无,有谓尺寸有而关中无者,皆非也。此阳脉之虚者也。
牢等沉而复兼弦实。
牢脉亦沉。然沉则沉取而见,牢则必兼弦实,即沉而兼弦,犹非牢脉,必弦实而沉,三者兼备,始为牢脉也。此阴气内变之脉也。
迟三至,数六至,一阴一阳。
脉之至也,由乎气之缓急,故必以息候之。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中得四至之半,乃为和平之脉。若一息三至,气行也缓,阴之象也。一息六至,气行也疾,阳之象也。
序止代,数止促,因衰因极。
脉行一身,如环无端,无或止之时也。若至数和平,而忽一止,或十至一止,或五七至一止,循序而不爽,此为代脉,脏气不治也。若不循序,参伍而止者,为结脉,邪滞经络也。若脉本数而忽一止,或数而参伍不调之止,皆为促脉,有因邪气恣极而促,有因正气衰败而促,不可一例论也。此三者,皆为歇至之脉。
动则状如豆摇,滑数兼看。
动脉躁而不静,阳象也,脉形滑而且数,状如豆摇,有见于寸中者,有见于尺中者,有浮而见,有沉而见者。其浮见于寸,为阳动;沉见于尺,为阴动。阳动之脉必汗多,或因于惊;阴动之脉为崩漏,或因失血。若以见于关中,上下无头尾为言,亦何从辨其阳动阴动乎?此阴阳变动,邪正相争之脉也。
革则急大不实,弦芤两得。
革者,皮革之谓,其形大而急,按之不实,如弦急而芤者是也。当以弦芤二脉,并而参之,亦阳脉之虚者也。
洪有力而盛大,长越位而尺寸有余。
洪脉,火象也,其形盛而且大,象夏之旺气,火脉也。若以浮大有力为洪脉,则沉而盛大者,将非洪脉乎?故脉见盛大,即当以洪脉论也。长脉者,阳气有余之象,其形越尺寸之本位,浮大而盛者是也。
滑流利如露珠,短急小而本位不及。
滑脉者,流利动疾,拟如荷上露珠,替替于指下,其圆绽流动之况,搏拮旋遁,难寻按而求也。拟如盘中走珠,按之旋转不定。阳脉之象也。短脉者,阳不足之象,其形短小而坚急,不及尺寸之本位者是也。
涩如刮竹兮,往来多滞;弦如弓弦兮,去来端直。
涩脉者,谓脉之往来不流利也,如以刀轻刮于竹上,涩滞而不畅。阴脉也。弦脉者,指下如按弓弦,端而且直,其去来不强不弱。春木生荣之象,有阳有阴,从兼见而定也,若坚劲不耎即为真脏。
脉微则似有如无。
微为气血不足之象,以指按之,似有如无,衰败之况也。凡脉之不甚鼓指,脉体损小者,即是微脉。若至有无之间,模糊影响,症己败矣,虚极之脉也。
脉紧则类弦动急。
紧者,寒脉也。其形梗指类弦,更兼坚劲转动,故《脉经》以如按转索之状拟之。此阳中之阴脉,实脉也。
濡则无力,浮微空虚不敛。
脉浮微而无力,不任寻按,空而不敛者,濡脉之象。虚脉也。
细则弦微,细小如缕如丝。
脉体如弦,细小如缕如蛛丝者,细脉之状。虚脉也。
缓脉和匀不爽,弱脉沉小难持。
缓脉属土,其至和而且匀,如春风之拂柳,不疾不徐,恰当四至之半。胃脉也,病复之脉也。有兼见之脉,乃可断为病,弱脉沉而损小,不任寻按。里虚之脉也。
伏则沉极,而推筋着骨。
伏者,隐伏而不见也。沉则重按可得,伏则重按亦不见,必推筋着骨而后乃见也。或因邪盛于外,表气闭拒而伏,或因正虚于内,阳气陷下而伏。
结同代促,而歇至参差。
结者,邪结而脉歇也。歇至有三脉,数而歇者为促。不迟不数,循序而歇者为代。结则参伍不调而歇者也。或因风寒暑湿之邪,而结于外,或因痰饮气血之滞,而结于内也。
弹则劲而且坚。
弹脉之来,状如弹击,坚而且劲,阴气伤而胃气损也。
散则有来无去。
脉之来也,出于阳,其去也,入于阴,能出能入,有来有去,脉之常也。散者,脉来浮豁,能出而不能入,故但有来而无去也,涣散之象也。
虚脉空虚,按之不鼓;实脉坚实,鼓指堪持。
凡脉不论大小,指下不甚鼓击,重按全无者,皆空虚之象也,其症必虚。如应指而鼓,且得重按者,皆坚实之脉也,其症必实。
脉形逐晰,脉神难知,苟能心游其境,自然神会于兹。
脉形既晰,似不难乎诊矣,然脉神难得,岂易言哉。苟能心游其境,自然神而明之,有不言而默喻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