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源流

脉学源流

脉为气血先机,凭察盛衰。

脉者,血之府也。血充脉中,缘气流行,肢体百骸,无所不到,故为气血之先机,凭此可以察气血之盛衰。疾病未形,脉先昭著,故云先机。所谓脉者,即经脉也。若专以经为脉,则反遗言气血。但言血则遗气,但言气则遗血,故以脉明之。凡邪正虚实寒热,凭此可推而得焉。

诊于两寸太渊,藉参宜否。

脉有大会之地,两气口太渊穴也。太渊为肺经动脉,脉主气,血必藉气流行,诸经之气,无不见于气口,所以脉形之变现于气口者,可以察病之所在也。然脉情不一,以脉合症,必有宜否。有宜见者,有不宜见者。脉症相宜,其症顺而易为,否则逆而难愈,故必诊之以察宜否焉。

位分三部,明尺寸以列三才。

三部,寸关尺也。三才,天地人也。寸以象天,阳也;尺以象地,阴也。关居阴阳之中,以象人也。

候以九推,按浮沉而求四诊。

诊有浮中沉三候,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三三而成九候。然浮沉随病变更,病在表者脉必浮,病在里者脉必沉,不浮不沉、中候而得者,病在半表半里也。皮脉肌筋骨,浅深逐候之,病无遁情矣。四诊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石即沉也,冬脉也,水也,象万物之闭藏也;弦者,东方之生气,端直而平,木也,象万物之生荣也;洪者,滑大之形,夏脉也,火也,象万物之长茂也;毛即浮之义,秋脉也,金也,象爽肃之气下临,而万物成实也。更有缓脉随时而见,土也,万物之母,所以生成万物者也,生长收藏之气,必由此以化之,四诊中得此脉,始为平脉也。

关以界乎尺寸,中以别乎浮沉。

寸者,阳也,候在上在外;尺者,阴也,候在下在内;关为尺寸之中,阴阳之界也,候在中。浮者,轻按即得;沉者,重按始得;中者,中候而得也。

男左大而女右大,男尺多虚而女尺常盛。

男女之脉各异,男脉左大为顺,女脉右大为顺,阴阳之理也。男尺常虚,女尺常盛,因月事之异也。反者皆为病。

瘦者浮而肥者沉,六阳禀厚而六阴清平。

瘦者,肌肉薄,其脉轻手可得,应如浮状;肥者,肌肉丰,其脉重按乃见,当如沉类。反者必病。浮大动数滑,阳也,人无疾病,六部见此,谓之六阳脉,非病脉也,其人禀气必厚,多阳少阴,病则多火。沉弱涩弦微,阴也,人无所苦,六部皆然,谓之六阴脉,其人禀气清平,多阴少阳,病则多寒。但六阴六阳之脉不多见,偏见而不全见者多有之。

呼吸定息,和平得四至之半。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大会于太渊,始于肺经,一呼一吸为一息。呼者阳也,呼出心与肺;吸者阴也,吸入肝与肾。呼吸之中,脾转谷味,一息脉行六寸,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于身,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其脉五十周于身,其行八百一十丈,此为和平之脉。四至半者,半至转谷味也。然形质有长短盛衰,性有缓急,情有动静,是又不可以常度论也。

出阳入阴,去来通五脏之神。

凡呼出,则气中分而侧合,上气升而下气降,左右之气,乃升而上合;其吸入,则气中合而侧分,上气降而下气升,左右之气,则分而下降。其出去入来,而内气因之分合,五脏之神无不随息之出入而感通也。

关前脉变,关后脉变,互参上下之疾。

关前,阳之位也。脉变者,病在上。关后,阴之位也。脉变者,病在下。有病在下而脉变于关前者,有病在上而脉变于关后者,又当以脉症参合互论。决宜否吉凶之的焉。

阴反见阳,阳反见阴,细推越竭之因。

阳症则见阳脉,而反有见阴脉者,此为伏阳。如伤寒传邪入里,其症渴闭妄谵,而见沉数且细之脉。脉虽阴象,按之不空,实则阳邪内伏,以致真阴耗竭而然。阴症则见阴脉,而反有见阳脉者,此为伏阴。如格阳戴阳,厥泄躁热,而见浮洪弦数之脉。脉虽阳象,重按全无,实则阴邪内伏,以致孤阳脱越而然。此皆物极反现之义也。

求先后之本,则候太溪冲阳。

太溪,肾之动脉,在足内踝后,先天之本也。冲阳,胃之动脉,在足跗中,后天之本也。如脉伏而不见者,求此二脉,二脉尚在,二天之气未绝也。

探脾肾之源,则在神门气口。

神门,尺脉也。尺为人生根本,水火之宅,万化之源,所以生土者也。气口,寸口也。寸为宗气出入,君相之位,神明宣化,所以生水者也。此脾肾二天之母也。

候五十而脉不一止,病无远虑。

大衍之数五十,故天地之数皆五,而脉亦应之。施诊者,每部以五十至为准,而参脉之形状以断病。五十而不一止,五脏之气无损。若不满五十而辄止者,脏已损也。

按时令而忽形生克,症将变生。

时令之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若春得冬脉,夏得春脉,此虽受生之脉,然母来抑子,病难卒已。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此为受克,其病必甚。

太过兮,脉强实,病因外至。

脉来强实太过,此有余之象也,病多自表而受。

不及兮,脉虚微,症自内生。

脉来虚微不及,此不足之象也,病多自里而生。

因乎外者因乎天,阴阳六气相搏。

因乎外者,乃阴阳寒热之邪,无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病,因乎天之灾眚也。

因乎内者因乎人,劳食七情感兴。

因乎内者,乃饮食、劳郁、喜、怒、忧、思、悲、恐、惊之咎,若因此为病,由乎人事之失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