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忌篇
脉症两凭,忌宜必晰;原其可否,凶吉乃彰。
脉虽各有主病,然与症有相合者,有不相合者,其中即有宜忌,相宜者多吉,不相宜者多凶,能晰忌宜之理,则凶吉之断,始昭彰不爽矣。
外来之病,阳症怕逢阴脉。
病之自外来者,六气之病也,症属有余,宜见阳脉。阴脉为里虚不足,阳症得阴脉,则攻发难施,故忌而不宜也。
内出之症,阴病亦忌见阳。
内出之病,七情劳役之候,皆为不足,惟饮食伤者为有余。其症之多阳多热,在气分者,则宜见阳脉;其症之多阴多寒,在血分者,则宜见阴脉。若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皆为相反,故不吉。
实症脉虚,不任攻消可畏;里病表脉,此中忧喜难量。
实症法必攻消,而脉虚则攻消难进,病必难痊。里症或虚或实,其脉皆阴沉,若见浮洪滑大之阳脉,为阴病见阳,脉虽困无害。或陷邪复出于外,而见是脉,则病必自愈,为可喜。若阴竭于内,而孤阳无附,为格阳戴阳,见是脉者,乃瞬息危亡之候,最可忧也,当合脉症之始终察之,庶无误焉。
症虚脉实,邪实正虚难疗;症寒脉热,病多反现须详。
症虚脉亦虚,症实脉亦实,此为常也。若症虚而脉实,似乎脉犹可恃,不知正虚者,元气已虚,其脉反实,真气内夺也,即真脏之类,故为难疗。脉寒症寒,脉热症热,此亦常也。若其症寒栗过极,而反见洪滑数实等脉,此真热内伏而假寒外现也,此为反现,宜细详之。
伤寒热病兮,洪大易治而沉细难为。
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时感热病,同类伤寒。此病自外来,皆属有余之邪,脉宜洪大多阳,庶可任发表清攻之治。若见沉微细小之阴脉,则攻发难施,所谓阳症见阴脉者,皆逆险之候。
咳嗽伤风兮,浮缓易祛而沉牢当忌。
伤风咳嗽,皮毛受邪之候,故脉之浮缓、浮滑、浮濡者,表散易于奏效。若沉牢为里脉,邪必内犯精血之分,其病难已,所以为忌也。
躁脉得汗转静,邪衰见吉;汗后脉偏空陷,症败难支。
脉躁因热邪,得汗,则邪散而脉静,若仍躁疾不解,而复见浮空沉陷之脉,则正气已败,无如何矣。
肿胀宜洪大,微细可惊;中恶喜细软,洪大宜避。
肿胀症属有余,宜见洪大有余之脉,若见微细阴脉,则症实脉虚,难为力矣。中恶乃不正之气,细软者,邪犹浅可治,若洪大则邪深重矣。
血分蓄血,忌微涩而喜沉牢血分,女病腹大也,先病经,后病水。
蓄血血分,皆有形实症,沉牢实脉,可进攻行之剂。若微涩之脉,是虚而挟实,峻利难施,安能言愈。
下血下利,怕浮洪而宜微细。
失血之脉,应得微细虚脉为顺,若见浮洪,是为邪胜,故为忌见也。
风中痰中,喜见缓滑浮迟,如劲急者堪伤。
风痰卒中,虽由外邪,症必挟虚,故以缓滑浮迟为顺,若劲急,则邪实而正败矣。
劳倦内伤,偏宜缓涩细虚,若躁盛者必死。
伤脾之脉,须虚缓为顺,若反躁盛,则虚阳外现矣,故凶。疟脉必弦,迟则寒而数则热,代散妨生。
疟脉必弦,迟则寒而数则热,代散妨生。
疟有风寒暑湿之不同,其化非寒即热,必因风以为引。风气通肝,其脉弦,故疟脉必弦。弦而迟者多寒,弦而数者多热。暑湿之感,亦无不因风为引也。若见代散,乃正气虚败,邪不能出矣,故致妨生。
火脉败数,表浮洪而里沉实,涩微从治。
凡诸火病,其脉必数,在表则浮数而洪,在里则沉数而实,乃正应也,得清则愈。若见微涩之脉,是无根之火,非清可愈,非峻补引火不痊,必施从治之法。
头疼无怪紧弦,喜浮滑而嫌短涩。
头为诸阳之会,见紧弦寒脉,必因寒袭而疼。然宜浮滑,则邪易解,若短涩者,是阴脉而见阳病也,故嫌忌也。
霍乱弗讶见代,爱浮大而忌沉微。
霍乱之候,因邪内袭,症属有余,故脉宜浮大。若见代脉,乃一时清浊混乱,经脉气滞,故脉歇至,非死脉也。若见沉微之脉,则邪直犯三阴矣,所以为忌也。
疝宜弦急,最忌弱弦。
疝为肝病,疝发则筋急,肝脉弦急,是其常也。若弦而弱,则经气先亏,其病难已。
痫宜缓小,不宜弦急。
痫本虚痰之候,故脉宜虚缓为顺。若见弦急,恐真脏自至,非所宜也。
呕吐反胃者,浮滑为顺而弦涩必凶。
呕吐反胃,脾虚挟痰之候,浮滑之脉,消补堪施,所以为顺。若见弦涩,则元虚饮聚,焉能即愈,败之兆也。
消渴消中者,实大可医,而涩微难起。
渴而多饮为消渴,热在上;善饥消谷为消中,热在中;渴而溲出如膏,热在下:谓之三消。燥热太过之候,脉宜实大洪滑,为可治。若涩而且微,真阴已竭,多不可救。
喘宜浮滑,最畏涩空。
喘属风痰客邪,为治犹易,故脉宜浮滑。若涩而且空,乃真元内脱之候,为治较难,故可畏。
狂欲浮洪,但嫌虚细。
狂为阳盛,得浮洪之脉为顺。若脉来虚细,是阳症阴亏也,多不起。
心腹痛者,细耎易愈而实大久延。
心腹之痛九种,其因不一。若脉得细耎,病气不甚为深重,易于治疗。若实大者邪盛,盛则气难遂平,故其痛延久。
淋闭病者,实大可平而涩微败至。
淋闭之候,湿热之邪也。湿热内闭,脉见实大者,可分清通利而愈。若涩而微者,气不化精也,其症多败。
劳极宜虚软,怕逢左右双弦。
劳极本为虚候,脉宜虚软细缓。弦乃肝脉,病在脾而见肝脉,已得相胜之制,再若左右双弦,是木盛土衰,土病则痰饮内聚,津液不生,病必难愈。
黄疸喜数洪,特怪涩微短急。
疸为湿热之邪,喜见洪数,多热之阳脉,可行分清之治。若见涩弱微细,短小急疾之脉,虚衰已甚,必食减胀泻,无可着手矣。
肠癖脏毒兮,不怕沉微,而洪数可怪。
肠癖脏毒,既泄多而下虚,脉见沉细,始为相合。若反见洪数盛大之脉,则正虚邪实,多不可治。
风痹足痿分,最嫌数急,而弦缓相宜。
痹痿之候,皆因邪气留滞。脉来弦缓,则气和而邪浅;脉如数急,则气悍而邪深。气和易治,悍难遽平也。
骨蒸脉数忌虚,虚涩已败。
骨蒸之候,真水亏而阴火内炎,故脉必数,数则犹可调治。偏虚者,自渐平。若数而且虚,多兼微弱损小之脉,再见涩状,则真阴已竭,气将无所附矣,安得不败。
吐衄脉微忌数,数大堪虞。
吐血衄血,血去脉微,此其常也。若脉见数,则阴火动而将生热咳矣。倘遽[7]数而浮大,非邪实而正虚,必阴竭而阳亦浮脱矣,故为可虞。
水泻滑弱者吉,实大反为不佳。
水泻乃脾不分清之候,弱则因多泄而见,滑则气犹流畅,而易于转输,故吉。若见实大之脉,是正虚而邪实矣,故不佳。
湿病缓细无妨,细数体烦必剧。
湿病脾之所主,故宜见缓细之脉。缓细而浮,湿由外至,缓细而沉,湿由内生,以缓细为脾之应也。若细而兼数,则脾气内动矣,再见四体烦疼,其症必剧。
金疮跌仆,喜微细而忌坚强。
金疮跌仆损伤,去血己多。脉宜微细为顺,若反见坚强,即同血虚脉实,故忌见也。
斑疹丹瘤,宜滑浮而惊涩急。
凡丹瘤斑疹,多为火候,脉宜浮滑洪数。若见涩急,则气血虚而邪反实,其症必多险变。
外痈内痈,始宜滑数而溃忌急洪,若沉微必形险仄[8]。
痈疡在外为外痈,在肠胃为内痈。当其始作,气血凝结,其病实,故宜滑数多阳之脉。已溃之后,毒已泄,脉宜缓细,若反见劲急洪大之脉,则正已虚而毒不化,症难愈矣。故洪急之脉溃后所忌见也。若痈疡之脉,无始终先后而沉微者,此里气先亏于内,必险仄而难治。
肺痈肺痿,痿则虚数而痈则数坚,宜短小不利浮洪。
二症皆金受火刑之候,故脉必数。痈为肺实,故脉亦实。痿为肺虚,故脉亦虚。然脉以短小相兼者为顺,盖肺本充畅,病则反小而短也。若见浮洪,则火象正炎,金何能保耶?
妇脉少阴搏指,缠绵坚滑是妊娠。
少阴搏指者,心肾二脉流利坚滑而搏指也。妇人之脉,初娠则如此。然脉滑者,动之象,必得尺中去来,有缠绵不绝之致为吉,否则亦多崩坠之虞。
届生代散离经,小缓偏宜于产后。
妊娠月足,届生产之期,其日之脉情,必先见离经之象。其脉或代或散,变其常脉,即是将产。既产之后,气血亏而未复,其脉宜缓细而小,始为无患,若洪大滑实等脉,概不宜见也。
婴儿六至为率。
婴儿身小气急,故脉至亦数,六七至是其常度,增至为热,减至为寒,以一指候气口拟断之。
鬼祟乍变不齐。
鬼祟犯人之脉,左右两手不一,忽大忽小,忽数忽迟,无一定之形象。其症必见神情改常,语言舛妄之候。
腹中积聚,日久脉虚难疗。
积聚痃癖,里挟实邪,脉宜坚实。若日久而虚者,难进攻消之治。
年深痨瘵,脉情数涩无医。
痨瘵之候,年深月久,本难治疗,其脉虽数,而和气犹存,尚可引日。若和气全无,虚数之脉中,复见涩滞,是模糊欲脱之象,更有何药可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