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验与情感维度的哲学认知

四、 基于经验与情感维度的哲学认知

如何透过哲学内容发现哲学精神?黑格尔指向了经验与情感,即笔者在前面阐明的哲学智慧的生命体验。对此,黑格尔曾强调“哲学是以经验为出发点的” (288) :“我们可以在正确有据的意义下说,哲学的发展应归功于经验”,“哲学的发展实归功于经验科学”,甚至对于科学也是这样,因为哲学赋予科学内容以思维的自由这一科学的“最主要的成分”,“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使人们坚信“对于经验中所发现的事实的信念,而且使经验中的事实成为原始的完全自主的思维活动的说明和摹写” (289) 。事实上,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着各民族的“经验”,其中包括“直接的意识和抽象推理的意识” (290) 。对此,黑格尔还具体地阐明了这种“经验”现实,这就是他首先肯定哲学的内容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简言之“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因此,“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在此基础上,他强调“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作经验”。更进一步,他认为,“就对于世界的经验的观察来看,也已足能辨别在广大的外在和内心存在的世界中……对于这个同一内容的意识,哲学与别的认识方式,既然仅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哲学必然与现实和经验相一致。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同样也可以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291) 。他还特别强调“法律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情绪——这种情绪也就是经验——其内容都只是以思维为根源和基地” (292) 。可以看到,既然哲学与经验的关系是这种关系,我们有何理由否认中国少数民族对“经验”的总结性反思呢?

基于哲学与经验的关系,黑格尔还较充分地论述了哲学研究与情感的关系,如在论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时,他强调两种语言的各自问题,像一些星辰具有两个名字,即神灵的语言与世间人的日常语言,但“两者的内容实质却是一样的”,而“真理的内容实质也可说是表现在两种语言里,一为感情的、表象的、理智的,基于有限范畴和片面抽象思维的流行语言,另一为具体概念的语言”。区别仅在于,“假如我们从宗教出发要想讨论和批评哲学,那么就还有比仅仅具有日常意识所习惯的语言更为需要的东西”。 (293) 这即是说,“感情的、表象的、理智的”语言还未达到批评哲学或哲学批评的层面,但并不是说没有哲学。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宗教很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其实毋宁应该说,哲学即包含有宗教在内”。 (294) 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还特别阐明了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虽然诉求“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基于思维、表现人性的意识内容”“首先不借思想的形式以出现,而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 (295) ,使哲学具有情感化表现、并表现于行为中。事实上,正是这种情感化表现,使我们关注哲学史研究中的情感问题 (296) ,并以此为据进行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297) 。当然,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情感是历史情感,它不是“个人的主观的非科学的偏爱偏恶,这是应该去掉的私情”,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客观的冷静的科学分析,通观全局,综合许多侧面情况而产生的一种历史感情,一种有历史感的价值判断,即符合历史趋向,与历史固有前进性相一致的褒贬” (298) 。正是在这里,研究者应“无强天下以必从其独见者”,且应“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