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哲学简介

一、 回族哲学简介

回族哲学目前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在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36) 第17章,佟德富、宝贵贞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 (37) ,伍雄武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 (38) 等中都有论述,且形成了大批论文与哲学思想研究专著,相对集中的汉文著述是孙俊萍的《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 (39)

根据较为充分的研究,回族哲学的初源应是“回回人”初入我国时带来的伊斯兰教一神论的宗教神学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这些“回回人”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且“番坊”作为他们的社会行政单位与自然形成的宗教组织,其中建有永久性的宗教建筑清真寺,成为这一思想的物质、组织载体。

由于民族族源的特殊性,在中国回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原有的伊斯兰教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地融合,并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哲学社会思想。一是融合程度不深的苏非派宗教哲学,这主要存在于居住在西北甘、宁、青地区的回族部分群众之中,由于他们居住比较集中而又受中域文化的影响较小,因而在不同程度上以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接受与传播着苏非派神秘主义及其哲学思想。二是融合程度较深,开始形成一种伊儒合璧的新哲学传统,这是由一些中国伊斯兰教的教义学家结合中国化的思想体系,其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体系,形成的回族自己独特的宗教哲学体系,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等一批以儒家思想解释和阐发伊斯兰教教义及哲学思想的“以儒诠回”“以儒释经”学者。三是从元代以降,逐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而融合于中国社会主流并因应进步的中域回族哲学系统,这一哲学系统在元代的思想人物代表包括:提倡“因俗利导,抚以威惠”的政治思想家赛典赤·瞻思丁,以“厥疑”“思问”的批判怀疑精神而著称的思想家瞻思,以“男耕女织天下平”为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著名诗人萨都剌和自然哲学思想家马哈麻与扎马鲁丁等。到明代该系统接受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心学,并由此走向明清之际的哲学启蒙,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回族哲学家和思想家主要有:积极提倡并执行以“宣德化而柔远人”、睦邻友好政策的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贽,以清正、廉洁为官而著称的法律思想家海瑞,著名诗人丁鹤年和著名的经堂教育思想家胡登洲,等等。由于这些思想家相应地应由其他“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进行,本书可不作专论,只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