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问题与思潮
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曾有《形态、问题与思潮: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74) 一文,其中所谈实际上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问题与思潮。本节下面的内容即据此而论。根据哲学的形态转化,中国近现代哲学在致思趋向、话语系统及其哲学文化风貌上的重构与转变,集中表现为哲学的提问方式和提问话语的改变。他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提问方式:一方面对于哲学自身的提问方式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转换,在本体论、认识论问题上多有创获;另一方面则对于那些直接来自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大变迁的特殊提问方式和特殊问题作出了思考,对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大问题给予了回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使近现代中国哲学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调和鲜活跃动的生命力。他强调,从逻辑上看,即从哲学观念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近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具有多层面的内容。这些哲学问题集中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近现代的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救亡启蒙,贞下起元,多难兴邦,激起哲学家们对本体论、认识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通过这种思考和探讨来寄托自己的家国情怀,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因此,本体论、认识论问题对于近现代中国哲学的转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近现代中国哲学的提问,正是以本体论及认识论问题为中心和重心的。近现代中国哲学家们对于历史观、文化观、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的探讨,都是与这种本体论及认识论的探讨相联系的,都可以在这种探讨中找到自己的形而上根据。二是历史观与文化观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说是哲学自身的提问方式和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却是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和中国文化的选择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观与文化观问题在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中占有十分显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引起了近现代中国哲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和反复探讨。而历史观、文化观问题又是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近现代中国哲学中的历史观和文化观问题,不是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或文化哲学,而是与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紧密联系着。三是政治哲学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的回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历史变迁中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如封闭与开放、守旧与维新、改良与革命、立宪与共和、启蒙与救亡、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成为近现代中国政治哲学探讨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西方政治哲学中所没有的,也往往与现实政治纠缠在一起而较少思辨性,但对于20世纪的中国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引起了近现代中国哲学家们反复的思考与探讨,最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的大问题。除了上述这些问题外,近现代中国哲学还有其他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以社会问题的形式提出的,如女性主义问题、乡村建设问题;有些问题是哲学与其他学科相交融而提出的,如近现代中国哲学对史学、文学的影响问题;有些问题是哲学与教育相联系而提出的,如近现代中国教育哲学问题;有些问题是哲学与宗教相交叉而提出的,如近现代中国佛教哲学问题;有些问题是近现代中国哲学在某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如哲学的个性化失落与重建问题、哲学的大众化与广大群众学哲学、用哲学问题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哲学与近现代中国文化历史的多方面的联系。
围绕上述近现代中国哲学诸问题,中国哲学家们反复思考,不断探讨,由此形成了各种哲学思潮。如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中,围绕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形成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思潮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科玄论战成为这三大思潮相激相融的第一个交汇点。在这场论战中,科学派代表了科学主义思潮,力主哲学走科学化、实证化的道路,其代表人物丁文江就强调哲学要沿着“科学知识论”的方向发展;玄学派代表了人文主义思潮,力主为本体论的存在进行辩护,其代表人物张君劢认为现在正是“新玄学时代”;而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则对科学派与玄学派都持批评态度,强调只有科学的唯物史观才是哲学发展的方向。此后,哲学是沿着本体论路向还是沿着知识论路向发展,以及建设怎样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就成为这三大思潮反复探讨、不断互动的重要论题。20世纪中国哲学中有代表性的本体论、认识论体系,都是在这三大思潮的探讨与互动中建构的。围绕历史观与文化观问题形成了唯物史观、进化史观、民生史观三大历史观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形成了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三大文化思潮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其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又有十分复杂的思想派别,不可一概而论。在这些思潮的复杂联系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对其他有关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前期冯友兰的历史哲学、晚年梁漱溟的文化哲学,都曾汲取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文化观也从这些思潮中汲取了一些合理因素,如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从文化保守主义那里批判吸收了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由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批评,转而重新估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作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和继承者,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直接结合起来。此外,在20世纪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围绕历史观与文化观问题,也会形成一些存在时期并不长、但在当时却颇有影响的思潮,如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战国策派思潮即是一例。围绕政治哲学问题形成了许多政治哲学思潮,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以刘师培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中的政治哲学等。经过这一时期的思想论争与政治实践的选择,围绕政治哲学问题,形成了三民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三大思潮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及各种政治力量的不断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变化,其间,既有过联盟,又有过分歧;既有过对抗,又有过互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如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构想等,就包含了对三民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资源的汲取。这三大思潮之间关系的变化,对近现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正是在与三民主义、自由主义的相激相融中显示出了自身的优越性,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此外,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历史的展开中还产生了一些以哲学为内核的社会文化思潮,如女性主义思潮、乡村建设思潮、教育哲学思潮、近代佛学思潮等。这些思潮既有许多非哲学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哲学的内核,因而构成了近现代中国哲学中一些边缘性思潮。这些思潮尽管在哲学中处于边缘的位置,却在近现代中国思想世界中有其自身的活力与价值,并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