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华夏认同与文化选择

第四节 土家族的华夏认同与文化选择

无论人们对于哲学有何种不同的理解,也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有哲学转型的存在,都不能否认的基本事实是:在哲学发展史上,的确发生过一种哲学形态向另一种哲学形态的转变。与文学、宗教等把握世界的方式相比,哲学的世界虽然同样是属人的世界,但它不应是人们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而是人们立定在包括自身在内的世界之中观察世界,即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层面来分析和观察世界,从而体现出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前提。“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138) 因而哲学以反思为特殊的思维方式。以这种哲学观来理解和评价土家族的哲学历史,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土家族哲学已有了三种形态、两次转型。作为一个在内陆定居而又人口较多、民族自性强而又开放力度大、文化应对面广泛而又守持核心文化价值的民族,对土家族哲学的转型的研究,对中国哲学的转型的研究,甚至对中国哲学的世界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远古走来的土家族,自从神话中分离出哲学以来,至15世纪为止,从哲学形态来讲,都是在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二重化世界中建构自己的哲学属人世界的。15世纪以后,随着中原王朝对土家族聚居地区的重新定位,随着华与夷、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关系问题的凸显,土家族上层有了一种新的世界图景,力求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而在追踪先哲的过程中建构一种新的哲学属人世界。时至近现代,伴随着全球性现代化运动而来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等新世界问题的凸显,已在中国走向中心的土家族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边缘感,于是又一次发生了哲学转型,重新建构了自己的哲学属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