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起源的漫长历史过程
虽然本卷名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其实这只是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意义上阐明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统一性而已。事实上,无论是从空间意义上,还是从时间意义上讲,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表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在起源的时间向度上,不仅同一民族经历着由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历史演进,而且不同民族在同一起跑线上(漫长的原始社会)跑出了不同的进程,有的已大体走完了相应的历史进程,有的则还迈步不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从而展现出哲学起源的不同阶段性,分别处于萌芽期、形成期等,更不用说后世哲学形态的多样性转型了。因此,对于不少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哲学来说,阐明到哲学起源阶段,似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一旦进入新的社会形态以后,其哲学形态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接接受了近现代哲学,有的甚至形成了所谓后现代哲学。可以说,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起源,关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跨越式发展”,应看成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独特特色和基本规律。
从空间向度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虽然存在着大致相同的思维内容,但却是多元发生、多线发展的。一方面,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及其他待确定族群,并无一个统一的各民族或族群哲学,如土家族有酉水流域、清江流域、乌江流域等地域差别;彝族先民既和白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先民共处于一个母体之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在哲学上形成一定的共性,但又分别居住于今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而有不同的哲学特色,仅从其流行于不同地区的史诗《梅葛》《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查姆》《尼苏夺节》《阿黑西尼摩》《洪水泛滥史》《英雄支格阿龙》,以及叙事长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南诏国的宫灯》《我的么妹》《逃到甜蜜的地方》等即可看出其哲学起源的复杂性,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达斡尔族、阿昌族、鄂温克族、德昂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哲学起源,也都有这种情况。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起源,除地下考古提供的研究资料外,我们这里沿着神话、史诗、传说故事、哲学文献的历史顺序阐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起源的历史进程。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既有总体上的多种研究成果,又有比较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具有极端的丰富性。仅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即分为九册,包括开天辟地篇、人类起源篇、洪水篇、万物篇、日月篇、创造发明篇、英雄篇、族源篇、迁徙篇等,共收入中国14个民族的韵文体和散文体神话作品约300多万字。代表性的作品除上述彝族的神话外,还有:拉祜族的《牡帕密帕》《扎努扎别》,哈尼族的《奥色密色》《阿扎》《哈尼祖先过江来》,纳西族的《黑白之战》《创世说》,高山族的《九隆神话》《开天辟地的传说》,苗族的《苗族古歌》,傣族的《厘俸》,怒族的《女猎神》,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西藏王统记》,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哈萨克族的《迦萨甘创世》,蒙古族的《江格尔》《吉雅其夫妇》《保牧乐》《天女之惠》,等等。
从神话理论上说,尽管对神话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但进化学派似更近于历史真实,如德国学者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神话是一种“人的观念”,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想”。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提出了著名的“万物有灵论”,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 (66) 。安德鲁·兰认为各种族或民族“在观念、幻想、习俗和欲望上惊人的相似” (67) ,是各民族神话呈现相似性的原因和基础。詹姆斯·弗雷泽认为各民族的文化是通过以下类似的轨道向前发展的,人类智力的发展经历了巫术→宗教→科学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68) 。
在中国,袁珂在他的《古代神话的发展及其流传演变》 (69) 一文中把古代神话的演变归纳为两种结果:一种是历史化,一种是仙话化。事实上,各民族神话会从两个方面走向哲学,成为哲学的源头,当然不是唯一的源头。“一种是神话继续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以其本身所寓含的劝谕、训诫和认识意义的不断增长,使一部分神话逐渐哲理化而最后演变为寓言;一种是从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导致而来的宗教对神话的利用,使一部分神话宗教化。”这两个方面的进步又通过神话的历史化得到强化:“一方面可能朝着历史传说和信史的方向发展和演化,以一部分神话最终退出文学艺术的领域,演变为历史为其结局;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继续发展,使一部分神话逐渐系统化、人话化而演变为史诗,成为艺术化的历史”。 (70)
从哲学起源的角度说,神话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萌芽的土壤,其表现形式即是多种多样的原始意识,其中原始崇拜意识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自然观,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最初解释,因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亦认为:“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灵魂和鬼神观念则是人类对形神关系的最早的思考和探索,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完全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71) 从其有对肉体与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来看,这应即哲学思维的萌芽。至于原始神话、史诗、传说里面关于宇宙的原始、天地万物的产生、人类的来源等意识,虽然还不是哲学,但都可看成是哲学的萌芽,反映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起源的漫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