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域化的回族哲学家

三、 中域化的回族哲学家

由于回族民族形成的特殊性,回族哲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域政治文化有某种特殊关系,从而开启了回族哲学英雄的政治哲学之思,其中不少思想已与中域哲学思想同步,并保持了中域哲学的特色,此即我们所谓的中域化哲学思想。我们这里以海瑞为例加以说明。

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生于海南岛琼山,祖先是回回人海答儿,4岁丧父,靠母亲谢氏抚育成人。41岁踏入宦海后,历经明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四朝,对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历程有深切感受,有学者称他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左派” (70) ,是“古怪的模范官僚” (71) 。海瑞虽然是一位清官而不是哲学家,在哲学上却受李贽、周思久影响甚深,而海瑞的所作所为也对李贽有所影响,这从李贽《焚书·因记往事》中提到的“清官”可证。海瑞著有《海刚峰先生文集》《丘海二公文集合编》《海忠介公全集》《海忠介公文集》和多种版本的《备充集》。1962年中华书局编校了《海瑞集》。

首先,在心物关系问题上,海瑞主张“信吾本心之真”与“心为之”,在看到心对物的反作用时夸大了“心”在“立己治人”上的作用:“君子之于天下,立己治人而已矣。立己治人孰为之?心为之,心自知之。若得失,心自致之。虽天下之理无微不彰。” (72) 在这里,他强调人的“立己治人”目标,而“心”是“为”“知”“致”的根据,有了“心”,就可以排除生产与生活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了。为此,他旁征博引,阐述“本心”“赤子之心”的重要性。

维天之命,其在人则为性而具于心,古今共之,圣愚同之。得此而先,尧、舜、禹有“危微精一,允执厥中”之传;得此而后,孟子有求“放心先立乎其大”之论。未有舍去本心,别求之外,而曰圣人之道者。柯之死不得其传,而人心之天则在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恃有赤子之心,故虽出之千百载之前,其事千百载之下,可以一言而定。 (73)

其次,“君子尽其在我而已”的“知行合一”论。从认识论上看,海瑞可以被认为是世界本体的心本论者,他强调心已具有万事万理,为学只需发明本心、不假外求,即“天之生此人也,赋之仁德具于心” (74) 。他认为,虽然人心中本来就具有天赋的仁德,各自在客观环境影响下所持的态度却有所不同,甚至会受到后天物欲的蒙蔽而丧失先天的仁心,这就是所谓“既放之心,操存舍亡”,“君子尽其在我而已。”为此,他强调要发明“本心”:“学也者,学吾之心也。先圣人得心所同然于古,是以有古之学,学非外也。问也者,问吾之心也。贤人君子得心所同然于今,是以有今之问,问非外也。学问之功,为求放心而设。” (75) 这也就是海瑞所倡导的“学问人心,合一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到,作为一名持论改革的政治家,其“君子尽其在我而已”的思想具有严肃的实践意义,这就是以“知行合一”作为社会改革的理论前提。为此,他批判言和行不一致的人为“乡愿”“甘草”,即“现在医国的只一味甘草,处世的只两字乡愿”。而他自己,则“立志坚而任事勇,毅然独行其是,无所回互顾惜”,“以求吾道之必伸”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