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
2025年09月15日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
一般来说,哲学的形成要各民族相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会发生。然而,不但各民族在整体上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进程不同,而且各民族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加上各民族创生与接受的文化状况、地理环境等因素,因而在哲学思想的形成方面也有历史差别。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萌芽期的各民族哲学意识或观念,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仍然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等多种形式继续流传、发展着,成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口承文献或书写文献,汉族正史也记载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字,因此,我们可以据此考察较为系统的各民族哲学思想。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等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傣族的《阿雅兴安龙召片领》(《召片领的法律大典》),《嘎里罗嘎里坦》(教规、格言),《布算兰》(爷爷教育子孙),《嘎牙桑嘎雅》(人体名称),《咋雷蛇曼蛇勐》《谈寨神勐神的由来》,《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诗弦》),《沙夏纳桑坛》(《信仰三阶段》)等;彝族的《宇宙人文论》《训书》《西南彝志》等;壮族的《传扬诗》等;蒙古族的《蒙古秘史》《蒙古天文学》等;土家族的《田氏一家言》《答猿诗草》《叠岫楼诗草》等;藏族的《土观宗教原流》《萨迦格言》《四部医典》等;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等;回族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都有自己丰富的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