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过程
哲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的形成是从整体上说的。我们承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只不过各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凝聚为观念,结晶为理论,有的由理论而成体系,可谓之哲学;有的虽未成体系,却深涵哲理,亦可谓哲学思想” (1) 。目前,虽然各民族哲学都已进入了学界的研究领域,但从已公布的成果来看,特别是通过中国知网及其他一些检索工具,可以确认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成果并不全面,有的民族还没有相应的直接的哲学研究成果见诸媒介。通过笔者的考察,虽然在总体上应肯定中国少数民族哲学都有其萌芽阶段,但在具体环节上却不得不承认有些民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尚在总体上处于原始社会。这些民族,以及那些较晚正式确认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其哲学尚处于萌芽状态,如傈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东乡族、景颇族、仫佬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等24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根据笔者所见,那些已进入阶级社会诸相应阶段的民族,不少已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如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羌族、朝鲜族、水族、哈萨克族、黎族、畲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仡佬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京族、塔塔尔族等31个民族,这些民族哲学都或多或少地进入了传统哲学的形成期。本节考察各民族哲学形成的过程即据此而论。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结论并不一定完全切合各民族哲学发展的历史实际,它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这正如上一章已经指出的那样,各民族哲学在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中,都已处于近现代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