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选择与文化融合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选择与文化融合

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与文化选择的结果。这一点,我们除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成果中获得证实外,还可直接在先秦文献中看到,如孟子即讲道:“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1) 但是,舜、文王这两个人都成了儒家心目中的圣王,因为其“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2)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关系,因为“汉民族自古以来,只以文化之异同辨夷夏,不以血统之差别歧视他族。凡他族之与华夏杂居者,但须习我衣冠,沐我文教,即不复以异族视之,久而其人遂亦不自知其为异族矣” (3) ;而到了近现代,“民族危机成为一种凝聚力,它引导了没有人引导的散漫小生产者,使旧的社会力量中深藏着的民族斗争精神喷薄而出。在这个过程里,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社会意识通过正义的行动而奇特地表现了自己的活力。” (4) 这种状况正是形成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关系的基本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