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 壮族哲学思想的形成

壮族哲学的研究,仅其形成期的研究就有很多。如:韦玖灵以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旨探讨古代壮族哲学思想 (116) ,研究古代壮族的朴素自然观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117) ;黄庆印论壮族哲学思想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118) 并探源壮族古代哲学思想 (119) ;覃彩銮初探壮族古代哲学思想 (120) ;梁庭望试析壮族《传扬诗》的伦理道德观 (121) ,以及哲学思想 (122) ,等等。目前,已有黄庆印的《壮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123) 专著对壮族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且在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第11章设有专论,而佟德富、宝贵贞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中则有部分专题论述。按照黄庆印《壮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的分期,从秦汉至清代,都属壮族哲学的形成发展期,他分别论述了上述各个时期的壮族哲学思想。

形成期的壮族哲学,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哲学,有其共性,如都信仰多种宗教与多神,像壮族的宗教有巫教、道教、佛教,信仰的神灵更是多种多样,常见有雷神、龙神、社神、土地神、水神、山神、灶神、火神、树神、禾神、牛神、蛙神等,应该说在哲学精神的总体倾向上与其他少数民族有一致性,如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天神”条说:“广右敬事雷神,谓之天神,其祭曰祭天。盖雷州有雷庙,威灵甚盛,一路之民敬畏之,钦人尤畏。圃中一木枯死,野外片地草木萎死,悉曰天神降也,许祭天以禳之。苟雷震其地,则又甚也,其祭之也,六畜必具,多至百牲。祭之必三年,初年薄祭,中年稍丰,末年盛祭。每祭则养牲,三年而后克盛祭。其祭也极谨,虽同里巷亦有惧心。一或不祭,而家有疾病官事,则邻里亲戚众尤之,以为天神实为之灾。”柳宗元的《柳州复大云寺记》则记叙了壮人迷信占卜的情景。至唐、宋以后,壮族聚居地区已逐步趋于巫、道、佛合流。

在形成期的壮族哲学文献中,民间传说故事等是重要载体。不过,壮族已出现了大批具有哲学思想的精英人物与成果,如产生于宋代的侬智高兵法、形成于明代的岑家兵法,就可以看成是壮族古代朴素军事哲学思想的代表。其中侬智高兵法形成于宋代侬智高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中。这次起义,先后建立了“大历国”(1041)、“南天国”、“大南国”(1052)等地方性政权。虽然侬智高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它席卷岭南的反抗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哲学思想,如在军事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以军事斗争作为实现政治目的之手段,司马光《涑水记闻》即有记载:“(智高)因求内附,朝廷恐失交趾之心,不纳。智高谓其徒曰:‘今吾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我纳,无所容,止有反耳!’”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特别重视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故于正式起义前夕,“焚其巢穴,绐其众曰:‘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据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 (124) 体现了老子“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的思想。其他如重视侦察与情报工作、故意示弱以麻痹对方、形成三人小组战术等,都极具哲学意味。

在形成期的哲学文献中,壮族的伦理教科书——《传扬诗》具有重要地位。该诗流传于广西马山、上林、都安、忻城等县的红水河沿岸及其他一些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全诗均用五言勒脚体写成,共20章,2100余行,10万多字。作者的目的即为传扬做人的道理与美德:“提起笔来细思量,做人道理要传扬。编成山歌千百首,好让世人明主张。”该诗在民间传有多种手抄本,现有今人梁庭望整理的1984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壮文本。学界根据其中提到的提督官职,县的行政建置,地租、高利贷、长工的剥削方式以及穷人入山开荒等社会现象,认为其形成于明末清初这段时间。根据其正诗20章的题目分别为“天下不公”“富人”“官家”“穷人”“志气”“求嗣”“养育”“教诲”“勤劳”“做人”“交友”“睦邻”“孝敬”“择婿”“为妻”“夫妇”“妯娌”“分家”“鳏寡”“后娘”等内容看,完全是一个整体的区域社会建构,可以看成是壮族的社会哲学。根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介绍,其中包括的思想内容有:一是强调以上补下、搭配公平,反对政治上的贵贱不等和经济上的穷富悬殊。“山上石垒石,平地土无垠,天不会平算,地不会均分。当初立天地,这样分不平。” “人们当醒悟,天下属帝王。嫔妃拥在后,白银烂在仓。”官吏们“做官忘国事,掌印不为民。妻妾陪下棋,淫乐度光阴。”“天下众财主,楼房比山高。一家百峒田,三妾来侍候。”“山峒占不足,下峒伸黑手。”……为此,他们发问,他们要斗争:“虽说同种又同宗,为何有富又有穷?百思不解理何在,举旗造反上京城!”二是强调要勤劳节俭、正直诚实地做人。“说千言万语,勤劳是头条。”“勤劳无价宝”,“勤劳是甘泉”。“坐吃山也空,立吃地也陷。遗产如洪水,水退地皮干。”“夫妻一条心,勤俭持家忙。苦藤结甜果,家贫变小康。”“当家她节俭,种地她在行。缝补她手巧,老少不发愁。”“劝告青年人,思想要诚实”。“做个正直人,不枉寿百年。”“欺侮忠厚者,天地也不容。”“壮家本好客,待客讲真心。”“交友要交心,情比石头重。”……三是强调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婚嫁要当心”,“镜中花易落,心中花常开。”“但求夫婿好,甘苦永相爱”;“好女自聪明,不爱富嫌贫。”“夫妻千千万,牢记在心间。花山成伴侣,结发情义长。”“妯娌即姐妹,都是自家人。”“鸾鸟归一树,今生巧相逢。有幸共一家,结为手足情。”“壮家好传统,敬老和爱幼。”“十月怀胎苦,为娘心自知。”“娘忍饥吐哺,父挑担打工。”因此,子女要铭记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赡养老人。“莫忘父母恩,辛苦养成人。儿孝敬双老,邻里传美名。”在父母老人病痛卧床的时候,做子女晚辈的更要尽心尽力治疗照料。“卖掉禽畜不足惜,但求良药把病医。”“不怕苦和累,但求好如初。”诗歌猛烈地抨击了不敬双亲、不养父母、虐待老人的不孝之人。“媳妇进了门,就忘父母恩。”“忘父母恩情,良心全不要。”“得妻弃双亲,人不如畜生。”……

形成期的壮族哲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了儒家化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其中刘定逌是其代表。刘定逌,字叙臣,一字叔达,号灵溪,广西武鸣县人,清代壮族著名学者。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著有《刘灵溪诗稿》《四书讲义》《读书六字诀》等,现仅存诗数十首及散文《三难通解训言述》《罗衣古寺碑记》《重修武缘县儒学碑记》《灵水庙碑记》等。此外,还有黎建三和黄彦增的无神论思想,也应看成是形成期壮族哲学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