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传导的接合

五、 西学传导的接合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一个极大传统是对“西学”的接受。这里,我们对“西学”取极广泛的意义,既包括在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以来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各少数民族学者对近现代思想传统的接受,从而开启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近现代转型的新传统,如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因应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双重趋势,中国各民族学者都作出了巨大努力,其中包括土家族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双重内涵的拓展方面进行的艰苦探讨和不断创获,还包括历史时期中国各少数民族向国外先进知识的学习并创获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之思,这可以从更为广泛的领域得到说明。

以整个民族的形成而导致的西学传导,回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7世纪中叶以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陆续来中国经商并在广州、泉州、扬州和长安等城市定居成为“蕃客”,中国回族初起于此,之后又有不少人在当地娶妻生子而形成“土生蕃客”。正是这种民族交往,伊斯兰教宗教生活被带入了中国。当时,通过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蕃坊组织及其由中国政府任命的“最有德望者”——“蕃长”“管勾蕃坊公事”,并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典和宗教规定兼理穆斯林之间的教务。蕃坊不仅是在华穆斯林客商的社会行政单位,而且是自然形成的宗教文化组织,并建有永久性的宗教建筑清真寺。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国回族,其哲学思想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中西汇通”特色。一方面,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回族具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思想基础,尽管在长时期内并不重视对教义的研究、宣传,但其民族文化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回族毕竟是中国化的民族,在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必然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明代回族共同体的最后形成过程中,回族人民通过以儒家思想来注释伊斯兰教义,从而实现两者的妥协、融会、贯通,并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思想文化,其中包括经堂教育的兴起、汉文译著的盛行、教派的分化及民间文学的滋生……除回族外,在中国本民族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信仰伊斯兰教的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民族。其哲学思想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从西学传导对个人哲学的影响看,法拉比可以作为典型个案。据传,法拉比于870年生于锡尔河畔法拉比城的一个相信摩尼教的葛罗禄部的骑士家庭,893年因萨曼王朝侵占喀喇汗朝的法拉比等城而全家改信伊斯兰教,法拉比还曾到过阿拉伯哈里发国家阿跋斯王朝的都城伊斯兰教东方文化中心——巴格达,且到过哈马丹汗国。在长期的学习探索中,法拉比接触了不少伊斯兰教、基督教学者和思想家、诗人的著作,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从哲学思想的层面看,他的一生主要是宣传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企图把它和新柏拉图主义因素调和起来,因而获得了“东方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泛神论哲学体系的主要奠基人”的荣誉,足见亚里士多德哲学对他的影响之深。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开始把法拉比及其著作作为一个学科即“法拉比学”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俄罗斯、东欧、法国、埃及、叙利亚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都写了许多论文、专著,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版了法拉比的论著目录,有些国家还同时翻译发表了法拉比的不少著作。 (310)

佛教的多渠道传入并中国化,应看成是西学传导的典型文化现象。其中南传佛教从古代传入西南民族地区以后,日渐成为在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甚至在傣族等一些民族中得到几乎全民信仰,佛教与政权相结合,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因此,南传佛教对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的哲学思想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南传佛教在西南民族地区中的传播和长期流传也不可避免地受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典型的例子如傣族哲学关于人体的“四塔”理论就是借用印度佛教哲学风、火、土、水四素说或“四大”“四界”说来说明人体生命的生成、发展以及强弱变化的等。除南传佛教外,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影响也同样巨大而普遍,如藏传佛教曾在蒙古族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甚至在元朝统治的整个时期,整个蒙古草原意识形态的上空都为藏传佛教思想所笼罩。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有的民族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如藏族、蒙古族、土族、普米族、裕固族、门巴族等民族。

在开启于西方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兴起以后,近现代意义上的“西学”开始东渐。据研究,“西学”一词似出自《西学凡》,此为艾儒略编写的欧西大学课程纲要,署“西海耶稣会士艾儒略答述”,书前有许胥臣引,书后有熊士旗跋、杨廷筠《刻西学凡序》,1623年刊印,介绍西洋文、理、医、法、教(指教律)、道(指基督教神学)等六科,向中国人提供了有别于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学科系统,是早期西书中较全面评述西洋学术的著作。此书较早地以“西学”概括欧西神学、经院哲学及某些科技知识。以后,西方传教士译介欧西知识的书籍多以“西学”命名,如《西学修身》《西学持家》《西学治平》等。“西学”逐渐被中国士人使用。正是在明清之际,一大批中国学者、政治家受“西学东渐”影响,其中在清朝政绩卓著的康熙皇帝玄烨也可为其代表。玄烨之所以能成为满族的思想家,主要得益于他对自然科学的极大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运用,并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学有所成,还撰有大量专门论述,对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也有所涉猎与研究,其学习心得散见于他的《御制文集·杂著》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哲学上,他不仅建立了重儒崇理的理本体论,还在认识论上有所建树,他特别反对“以意悬揣”“凭虚以悟”“强以为知”的不良习气,主张“亲见”“亲历”、考验、考证方法和“知源于行”;强调“必亲履其境,然后能知之” (311) ,认为“行”重于“知”,因为“不能行,则知亦空知”。因而,他关于江河之源,地震之因,雷声之远近,水性、水质成分之判别,南北方物性之异同,载籍中有关自然事物或现象之是非曲直,民俗传闻之真伪等,往往都能以科学知识加以解释、订正,有的还颇有见地。这对当时的学术风气,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312)

自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思想基础还可从其他方面加以阐释,如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给各民族成员的影响及其所带来的生存(生成)体验,这也是各民族哲学创新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全球性现代化影响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的转型与发展就更是这样。

(1) 伍雄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第1页。

(2) 伍雄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 龚友德:《白族哲学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 伍雄武、杨国才主编:《白族哲学思想论集》,民族出版社,1992。

(5) 乌兰察夫、宝力格、赵智奎:《蒙古族哲学思想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6) 武国骥主编:《蒙古族哲学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

(7) 黄庆印:《壮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8) 伍雄武、岩温扁:《傣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7。

(9)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

(10) 佟德富等编著:《维吾尔族哲学思想研究》,华南科技出版社,2004。

(11) 石朝江、石莉:《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12) 孙俊萍:《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13) 萧洪恩:《土家族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

(14) 李国文:《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5) 格·孟和:《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16) 宋德宣:《满族哲学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7) 王天玺、李国文:《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8) 李少军:《诗性的智慧——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19) 李国文:《天地人——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窥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0) 陈应发:《哲理侗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1) 石干成:《侗族哲学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2) 伍雄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30年述评》,载宝贵贞主编:《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第25页。

(23) 黄庆印:《壮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24) 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论稿编委会编:《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论稿》,内部资料,1982。

(25) 苏和、陶克套:《蒙古族哲学思想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26) 乌兰察夫、宝力格、赵智奎:《蒙古族哲学思想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27)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蒙哲室编:《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社,1985。

(28)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绪论,第1—42页。

(29)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27—30页。

(30) 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8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1) 梁庭望、罗宾译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32) “瞻思丁”,亦有译为“赡思丁”,本书从前者。

(33) 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第374页。

(34) 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校证》(下)卷三六《浮图》,崔文印校证,中华书局,1986,第517页。

(35) 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校证》(下)卷三六《道教》,崔文印校证,中华书局,1986,第518页。

(36) 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校证》(上)卷九《纪年九》,崔文印校证,中华书局,1986,第135页。

(37) 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卷四《更定官制诏》,中华书局,1990,第48页。

(38) 《金史》卷五《海陵》,中华书局,1975,第97页。

(39) 《金史》卷五《海陵》,中华书局,1975,第106页。

(40) 《金史》卷五《海陵》,中华书局,1975,第108页。

(41) 《金史》卷七《世宗》,中华书局,1975,第163页。

(42) 《金史》卷八《世宗》,中华书局,1975,第191页。

(43) 《金史》卷六《世宗》,中华书局,1975,第148页。

(44) 《金史》卷七《世宗》,中华书局,1975,第165页。

(45) 《金史》卷六《世宗》,中华书局,1975,第128页。

(46) 《金史》卷七《世宗》,中华书局,1975,第161页。

(47) 《金史》卷十《章宗》,中华书局,1975,第231—232页。

(48) 《金史》卷十《章宗》,中华书局,1975,第270页。

(49) 《金史》卷九《章宗》,中华书局,1975,第220页。

(50) 《金史》卷九《章宗》,中华书局,1975,第220页。

(51)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

(52) 《太宗实录》卷四七。

(53) 《东华录》,天聪九年五月,转引自孙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第367页。

(54)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九。

(55)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九。

(56)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

(57)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

(58) 《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65、176、164页。

(59) 《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65、176、164页。

(60) 《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65、176、164页。

(61) 《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65、176、164页。

(62) 《民间文学资料》第61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1983,第146页。

(63) 《民间文学资料》第6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23页。

(64) 《民间文学资料》第61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1983,第150页。

(65) 《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15、112、113页。

(66) 《民间文学资料》第6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页。

(67) 《民间文学资料》第23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98页。

(68) 《民间文学资料》第23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81页。

(69) 冯利:《略论古代彝族的自然哲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第13—20页。

(70) 李延良:《彝族哲学著作〈宇宙人文论〉初探》,《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第69—72页。

(71) 龙厚华:《〈宇宙人文论〉哲学思想源流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第118—125页。

(72) 普同金:《〈宇宙人文论〉的哲学思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第47—51页。

(73) 田光辉:《彝族著作〈宇宙人文论〉的哲学思想初探》,载《论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讨论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348—362页。

(74) 王路平:《试论古代彝族的八卦哲学》,《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第13—18页、第24页。

(75) 王路平:《古代彝族宇宙生成论探析》,《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第19—25页。

(76) 冯利、覃光广:《八卦哲学与彝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6年第4期,第36—46页。

(77) 王路平、傅责中:《试论古代彝族宇宙论的产生和形成》,《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第48—57页。

(78) 司亚勤、王路平:《论古代彝族的宇宙论》,《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73—80页。

(79) 梁勤星、吉克曲日:《彝族古代哲学思想特点初探》,《天府新论》1998年第1期,第59—61页。

(80) 普同金:《彝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死亡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35—38页。

(81)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

(82) 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83) 苏克明等:《凉山彝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4) 伍雄武主编:《彝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0。

(85)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第76—77页。

(86) 林超民主编:《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滇云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第324页。

(87)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第198页。

(88) 伍雄武:《彝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0,第213页。

(89)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第158页。

(90)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第175页。

(91) 伍雄武、普同金:《彝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8,第151页。

(92) 向零:《侗族哲学思想述略》,载贵州省侗学研究会编:《侗学研究》(3),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第8—47页。

(93) 杨昌嗣:《侗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第75—80页。

(94) 张世珊、杨昌嗣:《侗族文化哲学》,《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9—19页。

(95) 垒珊:《侗族哲学思想》,《民族论坛》1995年第3期,第50—62页。

(96) 何龙清:《古代侗族哲学思想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第86—90页。

(97) 侗川:《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85—89页。

(98) 石佳能、廖开顺:《侗族神话与侗族先民的哲学观》,《民族论坛》1996年第1期,第76—78页。

(99) 萧川:《侗族创世神话与史诗的哲学思想论析》,《怀化信仰学报》1991年第4期,第9—13页。

(100) 欣哲:《浅析侗族神话故事发展的思想渊源及其哲学观》,《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第6期。

(101) 杨玉琪:《侗族祖先的社会历史观初探》,《怀化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6—10页。

(102) 吴能夫:《侗族创世款的进化思想》,《民族论坛》1992年第3期,第65—67页。

(103) 《民间文学资料》第1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380、384页。

(104) 《民间文学资料》第1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374页。

(105) 《民间文学资料》第1集,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374—375页。

(106) 伍文义:《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哲学思想》,《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1—7页、第12页。

(107) 邱靖:《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哲学思想的产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27—31页。

(108) 罗正副:《生死哲学与魂归祖地——摩经视域下的布依族思想信仰世界》,《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29—34页。

(109) 王鸣明:《浅谈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哲学思想》,《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101—105页。

(110) 佟德富、宝贵贞:《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1) 任文义、王开吉、王国沛翻译:《兴仁县坉脚区布依族鸡卦》。

(112) 龚友德:《白族学者高奣映哲学思想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第51—56页。

(113) 龚友德:《白族哲学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4) 杨国才、伍雄武主编:《白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2。

(115) 李薇:《论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的心性说》,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5。

(116) 李乾夫:《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探析》,《黑河学刊》2011年第6期,第21—23页。

(117)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转引自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601页。

(118) 黄元治纂修:《大理府志》卷十二《风俗》,民国23年(1940年),大理严镇专重印本。

(119)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4页。

(120) 伍雄武、韩培根主编:《傣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3。

(121) 伍雄武、岩温扁:《傣族哲学思想史》,民族出版社,1997。

(122) 《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48页。

(123) 江应梁:《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第171—174页。

(124) 樊绰撰:《云南志补注》卷四,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第66页。

(125) 祜巴勐:《论傣族诗歌》,岩温扁编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126) 祜巴勐:《论傣族诗歌》,岩温扁编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第61页。

(127) 伍雄武:《纳西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90。

(128) 李国文:《东巴文化与纳西族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29) 方国瑜编撰:《纳西象形文字谱》,和志武参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第42—44页。

(130)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1)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164页。

(132)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194—195页。

(133) 李京:《云南志略》,王叔武校注,载《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第93页。

(134)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213页。

(135)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227页。

(136) 和钟华、杨世光主编:《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第502页。

(137) 和钟华、杨世光主编:《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第511页。

(138) 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第254—255页。

(139) 笔者按:“教”字衍。

(140) 在瑞:《万德宫——徐霞客传授文化的地方》,载《丽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101—102页。

(141) 唐建荣等:《水书蕴含的水族哲学思想解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0—13页。

(142) 蒙耀远、文毅:《略论水书中的阴阳五行》,《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第6期,第91—93页、第149页。

(143) 徐初霞:《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献的特点》,《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12—15页。

(144) 朱小和演唱:《哈尼阿培聪坡坡》,史军超、芦朝贵、段贶平、汤叔孔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45) 参见《逃婚调,重逢调,生产调》(傈僳族民间长诗三首),周忠枢等翻译、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46) 《扎努扎别》,王松搜集整理、汉译,《民间文学》1959年10月号。长诗《扎努扎别》附于《牡帕密帕》第三部分中,但非《牡帕密帕》原有的内容,而是晚于《牡帕密帕》的独立诗篇。

(147) 《遮帕麻和遮米麻》正式发表的有散文体和诗体两种,均系赵安贤演唱,杨叶生翻译,兰克、杨智辉整理。散文体《遮帕麻和遮米麻》载于《华夏地理》1981年第2期;诗体《遮帕麻和遮米麻》由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资料选辑》第4辑第91—92页收录有散文体《遮帕麻和遮米麻》。

(148) 赵腊林唱、译:《先祖的传说——达古达楞格莱标》,陈志鹏整理,《华夏地理》1981年笫2期。

(149) 参见《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7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1986年编印。

(150) 参见《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151) 参见《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52) 《达斡尔族文学资料汇编》第1辑,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铅印本,第36—45页。

(153)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54) 参见《密洛陀》,莎红整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155) 参见《巴塔麻嘎捧尚罗》,岩温扁据西双版纳勐欣的手抄本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56) 参见《彝族诗文论》,康健、王子尧、王冶新、何积全等整理并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57) 参见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158) 参见李星华记录整理:《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159) 李康德、王晋臣口述:《打歌》,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载《白族民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第255页。

(160) 参见《勇士谷诺干》,霍尔查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61) 参见《黄史》,格日乐译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162) 毛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斯巴问答歌》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63)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耿世民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64) 这里指学术界已经指认为维吾尔族哲学哲人的那些学者。事实上,包含了在整个西北各民族形成的“前民族”时期的不少学者,也有宗教高僧等。这里只是暂时归入某一民族,以为叙述方便。

(165) 参见《海瑞集》,陈义钟编校,中华书局,1962。

(166) 参见王岱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余振贵点校,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167) 马注:《清真指南》,余振贵标点,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68) 宝贵贞:《从合法性到新范式——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困境与出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76—79页。

(169)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导言,第1页。

(170) 萧洪恩:《哲学的经验与情感:从黑格尔那里寻求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434—442页。

(171) 钟少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哲学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孔子研究》1995年第3期,第125—128页、第59页。

(172) 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刘东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12页。

(173) 本小节多参阅佟德富、宝贵贞:《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74) 朱炳祥:《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9页。

(175) 参见祜巴勐:《论傣族诗歌》,岩温扁编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176)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及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人类起源篇》,内部资料,1984,第114—117页。

(177)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及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开天辟地篇》,内部资料,1984,第102—153页。

(178)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及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开天辟地篇》,内部资料,1984,第300页。

(179)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亦邻真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第19页。

(180) 《赊榷濮叙祖白》,朱琚元、张兴等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第4页。

(181) 祜巴勐:《论傣族诗歌》,岩温扁编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182) 罗国义:《宇宙人文论》,陈英翻译,民族出版社,1984,第96页。

(183) 海如拉也夫:《法拉比的时代和学术》,塔什干,1975年俄文版,转引自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941页。

(184)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142页。

(185) 《中国贝叶经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贝叶经全集》第10卷《创始史嘎里罗嘎里坦佛教格言》,人民出版社,2008,第283页。

(186) 《中国贝叶经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贝叶经全集》第10卷《创始史嘎里罗嘎里坦佛教格言》,人民出版社,2008,第283页。

(187) 《金史》卷七,第163页。

(188)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四,《康熙御制文集》第一集,卷一,第21页。

(189) 《庭训格言》。

(190) 《康熙起居注》,第一册。

(191) 《康熙御制文集》第四集,卷26、卷28。

(192)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724页。

(1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5页。

(1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7页。

(195) 佟德富、宝贵贞:《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第306页。

(19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页。

(19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页。

(198)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第93页。

(19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63页。

(2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1—82页。

(20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第333页。

(202) 维沙里昂·格利戈列维奇·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第197页。

(203) 参见萧洪恩:《论“还坛神”无神——“还坛神”的神人关系问题试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43—46页、第72页。

(204) 《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内部资料,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筹委会编印,1959,第169—172页。

(205) 《侗族文学资料》第1集,内部资料,贵州省文联民研会编印,1984,第7页。

(206)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546页。

(207) 贵州省文联民研会编印:《侗族文学资料》第1集,内部资料,1984,第235页。

(208)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郝关中等译,民族出版社,1986,第257页。

(209) 李元阳撰:《李中溪全集》卷六,云南图书绘刻本,1913。

(210) 李元阳撰:《李中溪全集》卷七《送方伯左使狮冈陈公述职序》。

(211) 《金史》卷四,第77页。

(212) 《〈云南杂志〉发刊词》,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云南杂志选辑》,科学出版社,1958,第1页。

(213) 赵衍荪:《〈丽江白话报〉简介》,《玉龙山》1981年第2期。

(214) 《柔番沃番钱》,意译为《赎买福种和钱根》,是布依族著名史诗。

(215) 以上引文均引自王天玺:《宇宙源流论:彝族古代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16) 《太祖实录》卷6。

(217) 《清太宗全传》,《华东录》,天聪九年五月。

(218)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第311页。

(219) 《乐道堂文钞》卷一《孟子之功不禹下论》。

(220) 《乐道堂文钞》卷二《为政以人才为先论》。

(221) 《乐道堂文钞》卷三《有若请专行靶法论》。

(222) 《乐道堂文钞》卷四《文王视民如伤论》。

(223) 《李中溪全集》卷七《寿国堂记》。

(224) 《李中溪全集》卷七《迎郡尊丹崖先生考满复任序》。

(225) 《李中溪全集》卷五《赠王通守序》。

(226) 《李中溪全集》卷七《迎郡尊丹崖先庄考满复任序》。

(227) 高奣映《迪孙》《知体》,芮增瑞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28) 《庭训格言》。

(229) 《九朝圣训》卷四六。

(230) 《御制文集》第一集,卷二十一。

(231)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1页。

(232) 陈志良:《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1期,第74—81页。

(233) 郑晓江:《中国古代思考原则的现代反思》,《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第1—6页。

(234) 吾敬东:《中国传统思维浑沌说质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74—75页。

(235) 刘国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阻滞力》,《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第35—40页。

(236) 李志林:《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两重性及变革的艰巨性》,《哲学研究》1989年第7期,第20—27页。

(237) 王虹、刘英:《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改造》,《世纪桥》2008年第3期,第141—142页。

(238) 李宗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略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第27—32页、第37页。

(239) 李明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思倾向、思维特征和思维格局》,《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9期,第57—61页。

(240) 李英姿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2年第5期,第19—22页。

(241) 郭宁:《试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成就与不足》,《实事求是》1990年第4期,第47—50页。

(242) 韦启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浅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第16—22页、第30页。

(243) 鲁燕生:《少数民族美术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83—84页。

(244) 周俊华:《论纳西族先民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88—90页。

(245) 参见萧洪恩:《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46)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昆仑出版社,2005,第3页。

(247) 倪南:《论〈周易〉的象数图示结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66—70页、第137页。

(248) 参见萧洪恩:《易纬文化揭秘》,中国书店,2008。

(249) 《查姆》,郭思久、陶学良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第14页。

(250) 《民间文学资料》第45集,贵州省民族文物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1981,第315页。花妮:意为天母,是牙巫之另一称呼。

(251) 《梅葛》,云南人民出版社,1960,第123页。

(252) 《教育经典》,岭光电译,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彝族历史文献编译室编印。

(253) 《太极明辨》卷十。

(254) 《太极明辨》卷二。

(255) 《迪孙》《勿亢》。

(256) 《四不如辩》。

(257) 《周易原旨》卷八。

(258) 吴荣臻总主编:《苗族通史》5,民族出版社,2007,第382页。

(259) 司马光:《涑水记闻》。

(260)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修订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25页。

(261)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四部医典》,李永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8页。

(262)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四部医典》,李永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67页。

(263)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四部医典》,李永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10、67页。

(264)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四部医典》,李永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404页。

(265)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四部医典》,李永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11页。

(266)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四部医典》,李永年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71页。

(267)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第1页。

(268) 刘光照、韦世民:《民族文史论集》,民族出版社,1985,第4页。

(269) 李维汉:《中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2,第110页。

(270)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第170页。

(27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第81页。

(272) 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第2页。

(273) 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5页。

(274) 参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内部资料,1986。

(275) 谭宗派:《鱼木寨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第24页。

(276) 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5页。

(277)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90页。

(278) 佟德富、宝贵贞:《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第3页。

(2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3,第26页。

(28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3页。

(28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9页。

(282)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第373页。

(283) 亚·泰纳谢:《文化与宗教》,杨雅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6页。

(284)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31页。

(285) 高尔基:《论文学(续集)》,曹葆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54页。

(286) 高尔基:《论文学(续集)》,曹葆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55页。

(287) 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中华书局,2004,第321—326页。

(288) 《周易原旨》卷一。

(289) 《易源奥义》。

(290) 《周易原旨》卷一。

(291) 《周易原旨》卷七。

(292) 《周易原旨》卷七。

(293) 《周易原旨》卷七。

(294) 《中谿文集》卷五。

(295) 《中谿文集》卷十。

(296) 《中谿文集》卷一八。

(297) 《中谿文集》卷一八。

(298) 《中谿文集》卷六。

(299) 《太极明辨》卷一。

(300) 《太极明辨》卷一。

(301) 《太极明辨》卷一。

(302) 《太极明辨》卷二。

(303) 《太极明辨》卷二。

(304) 《太极明辨》卷一。

(305) 《太极明辨》卷二。

(306) 《太极明辨》卷一。

(307) 《太极明辨》卷一。

(308)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31—32页。

(309)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310)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939页。

(311) 《御制文集》第4集,卷28,《蒙古居处有定》。

(312) 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