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概述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研究,早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中,即研究了24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相关民族哲学萌芽期研究的包括哈尼族、傈僳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拉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而研究相关民族哲学形成与发展期的则涉及了瑶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傣族、纳西族、苗族、彝族、壮族、白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15个民族。学界认为这一著作“基本包括了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按照哲学史的“进化”路径,该书第一编讲的9个民族是处于哲学思想萌芽阶段的民族,第二编讲的纳西族、傣族、苗族、彝族、壮族5个民族是哲学思想基本形成并有一些发展的民族,第三编讲的白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6个民族则是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系统发展过程的民族。作为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进行历史论述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著作,算是以当时的认识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基本类型与发展水平作了一个基本界定,既较为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发生、发展的总体过程,特别是对其中的11个民族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进行了通史性论述,还着力探讨了其中一些民族哲学的特点,如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哲学思想,书中探讨了佛教、伊斯兰教和各民族的传统宗教等。
从历史进程的“进化”尺度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进行总体研究的还有伍雄武所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 (2) ,其中除了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萌芽外,也论及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对纷繁复杂的宗教哲学思想与古朴多样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阐明,其中还论及了唐宋时期少数民族哲学家和哲学著作,如《南诏德化碑》、《宇宙人文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元明时期少数民族哲学家和哲学著作,如保巴、李元阳、李贽,《咋雷蛇曼蛇勐》(《谈寨神勐神的由来》)、《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诗歌》);清朝及近代少数民族哲学家和哲学著作,如王岱舆、马德新、艾哈默德·阿拜都拉·哈拉巴蒂(1638—1736)、玄烨、阿克敦、尹湛纳希、罗布桑却丹,《西南彝志》,刘定逌(1720—1806)、郑献甫、高奣映、赵式铭等,可以说让人们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与上述通史性论述相对,各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对各民族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深入研究。最初是龚友德的《白族哲学思想史》 (3) ,以中国的历史朝代为线索,研究了白族哲学思想的历史进程。另有伍雄武、杨国才主编的《白族哲学思想论集》 (4) ,对于白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也作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在对各民族哲学形成的研究中,继白族哲学思想研究之后,相继有1994年出版的《蒙古族哲学思想史》 (5) 《蒙古族哲学史》 (6) 、1996年出版的《壮族哲学思想史》 (7) 、1997年出版的《傣族哲学思想史》 (8) 、1998年出版的《彝族哲学思想史》 (9) 、2004年出版的《维吾尔族哲学思想研究》 (10) 、2005年出版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11) 、2008年出版的《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 (12) 、2009年出版的《土家族哲学通史》 (13) ,等等;另有《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 (14) 、《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 (15) 、《满族哲学思想研究》 (16) 、《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学》 (17) 、《诗性的智慧——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 (18) 、《天地人——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窥秘》 (19) 、《哲理侗文化》 (20) 、《侗族哲学概论》 (21) ,等等,这些学术著作都有对各少数民族哲学形成进行论述。有学者认为,“分民族的通史专著”“应当被视为30年来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成绩” (22) 。
总体来说,目前已有哲学著作问世并进行了较为广泛研究的包括:壮族哲学,除了一批研究论文外,已有黄庆印的《壮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23) 一书面世,书中对壮族哲学社会思想萌芽以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阐明了秦汉至南北朝、唐宋、元明、明末清代等各个时期的壮族哲学思想,就其内容来说,都可以说是壮族哲学社会思想的形成历程。蒙古族哲学,研究起步早,成果丰富,除形成了大批学术论文外,还形成了一批学术专著或论文集,像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论稿编委会编的《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论稿》 (24) ,苏和、陶克套合著的《蒙古族哲学思想史》 (25) ,乌兰察夫、宝力格、赵智奎合著的《蒙古族哲学思想史》 (26)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蒙哲室编的《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研究》 (27) 等,都对蒙古族哲学萌芽后的形成过程作了历史描述。其中苏和、陶克套的《蒙古族哲学思想史》分英雄文化时期(前2世纪—10世纪)、汗权文化时期(10世纪—18世纪中)、民众文化时期(18世纪中—20世纪中)三个时期进行论述,后两个时期应主要是蒙古族哲学的形成期。依据前述,在对其他各民族哲学形成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少的论文集及一些相关著作,如:《蒙古族哲学思想史论集》《藏族哲学思想史论集》《朝鲜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彝族哲学思想史论集》《白族哲学思想史论集》《纳西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傣族哲学思想史论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论文集》《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文选集》,等等。
通过对各民族哲学形成的研究,不少学者都概括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成果,代表性的如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绪论》 (28) 中的阐述。作者以“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题进行了专题论述,认为各少数民族由于在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上有先有后,以及其文化背景、环境条件有别,从而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内容、理论水平、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不同。正因为如此,各民族哲学形成期产生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哲学思想。如:蒙古族有“天力论”哲学,虽然学界认识不同,有的学者称“长生天的气力”,有的则称“天佑论”,或“天命论”,以及“天、佛、汗合”说,反佛教“一切皆空”思想等;回族有儒家心学(以回附儒阶段)、伊斯兰教哲学(汉文译著活动及其后阶段)等;藏族有苯教哲学、藏传佛教哲学;维吾尔族哲学有前伊斯兰教时期的各种宗教哲学(主要为萨满教哲学、佛教哲学),伊斯兰教哲学等;彝族有清浊二气说;满族有“循与革”的历史观,太极、理气观的理本体论;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有政治伦理哲学;白族有“本主”哲学、以儒为主的儒释道融合论哲学;纳西族有精威五行说和宇宙发生论;土家族等民族有独特的诗性智慧等。
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时期,还产生了不少的少数民族哲学家。如:蒙古族有成吉思汗、保巴、罗布桑却丹,回族有李贽、海瑞(1514—1587)、王岱舆、马注、马德新,维吾尔族有法拉比、哈吉甫、阿赫麦德·玉克乃克(约生活在12世纪至13世纪之际),壮族有刘定逌(1720—1806)、郑献甫,满族有玄烨、阿克敦,白族有李元阳、高奣映(族属还有彝族、汉族之说)……
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时期,还产生了丰富的宗教哲学。如:回族王岱舆的“真一、数一、体一”论马德新的“大化总归”论;刘智的“无称”本原论等的伊斯兰教哲学;藏族的“本无空”论的苯教哲学、藏族宗喀巴的“一切法皆自性空”论等的佛教哲学;龟兹鸠摩罗什的非有非无的“毕竟空”论等的佛教哲学;等等。
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形成时期,还产生了丰富的哲学著作或具有哲学内容的相关文献。如:《蒙古秘史》、《蒙古源流》、《礼仪问答写卷》、《宇宙文文论》、《西南彝志》、《训书》(又译为《宇宙源流》)、《南诏德化碑》、《咋雷蛇曼蛇勐》(《谈寨神勐神的由来》)、《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诗歌》)、《水书》、《东巴经》,以及众多的乡规、民约、宗谱、地方志,等等。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