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的再确认,有的要求恢复民族成分,如土家族;有的要求修正民族成分,如崩龙族(德昂族的原称);有的要求像一些1979年后确认的少数民族那样,也确认本民族的成分;等等。 (460) 与这种民族自觉相对应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自觉,反映出中国少数民族在人与对象关系中的世界观发展。于是,1979年在济南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少数民族学者蒙和巴图(蒙古族)、果吉宁哈(彝族)直接提出了“少数民族哲学”这一问题及相应的研究方向,这是一种集政治、道义、学术于一体的提问。“中国哲学史”中没有“少数民族哲学”,显然是学术意义的问题,但在中国这一特殊背景下,显然又极具政治性与道义性。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除了当时会议上的反响外,便是《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邓祥的《建议重视我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研究》一文,文中先从政治上立论,引述毛泽东关于“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都作过贡献”之论,要求重视研究和如实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从“历史实际”和“民族愿望”两个方面看,显然是道义与政治论证。不过,他又继续从哲学学科建设的层面强调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园地”“空白”等问题,在引证实例后再提出了建议与对策,认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是摆在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于繁荣我国的学术,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非常必要的”“无视或轻视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既不符合我国的历史实际,也不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461) 。该文后来被编入《民族哲学论文选》 (462) 作为该书的首篇。应该说,1979年的动议,是笔者目前所知道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自觉的最早的文字材料上的反映。此后的一切进步,都应是以此为基础的。“万事开头难”,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迟到的开篇和迟到的春天,似都因此动议而具有了坚实的进步基础。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已是“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世界了。
(一)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组织化
初始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直接而明确的起因,虽然是从学术上追问于当时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为什么没有写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而仅成了“汉族哲学史”,但更重要的是上升为政治上的“少数民族群众是不是中国人”的问题,因而是一个集政治、道义与学术为一体的问题。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组织起来显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条件,于是经过筹备,1981年1月9日,在内蒙古师范学院成立了蒙古族哲学史研究室并举行了首届学术报告会,会上经民主选举,格·孟和、李凤鸣成为研究室负责人,他们一开始就在成立大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试论蒙古族谚语中的哲学思想》《试论近代进步思想家罗布桑却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而且他们后来也实际上成了蒙古族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军人物。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于1981年成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于1983年成立,在少数民族群众比较集中的省区也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机构,从而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进入了组织化阶段。在南北学会的组织下,以年会或其他学术会议的形式,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即前后组织过数届学术年会,直到南北两会于1992年合并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正是由于这种组织化的重要性,在佟德富、宝贵贞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463) 一小节,即专门讲的这一问题。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有学会会员500多人,基本上荟萃了全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仅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一项,该学会即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等学术论著,搜集、发掘、抢救、整理、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资料,如:维吾尔族古典巨著《福乐智慧》,蒙、汉文的《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资料》,汉文的《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资料》,《成吉思汗军事思想资料》(一、二辑),汉文《蒙古风俗鉴》,还有南方少数民族的《侗款》《古歌》等其他许多资料。至于由会员出版的各民族哲学研究论述则更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组织化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是在“全国内陆腹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谐稳定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09年年会”上已初步确认学会更名为“中国民族哲学研究会”,去除了原有名称上的某种不自信。二是近40个民族70位专家学者集体攻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最终成果将集成为一套4卷本约380万字的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464) 。三是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由原来的个案研究深化到历史梳理,一方面在表现个案研究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梳理展现中国各少数民族哲学的总体性,并力求揭示各民族哲学发展的历史联系、内在规律和总体风貌,并更进一步展现整个中国哲学的民族风格与个性化特征。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哲学总体特征的把握与对各民族哲学个性的揭示、研究形式与研究内容的有机统一,在全球性现代化视野下,根据民族性与现代性这一互为表里的双重尺度,诉求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自身具有的以民族性为现代性的动力;同时使民族性成为具有现代性的民族性,超越封闭、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性,从而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民族性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性的、开放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多元共融的民族性。因此,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组织化,具有极为严肃而科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 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成果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自兴起以来,一直走着一条统分结合的发展之路。
在统的方面看,一是循着总体上反映和表现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思路,推动少数民族哲学及其研究进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哲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中设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条目。在中国哲学的通史性论述中反映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如:1980年孙叔平在《中国哲学史稿》中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史稿》的问题 (465) ;1981年在全国性宋明理学讨论会上交流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成果,并进入最终论文集 (466) ;1983年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思维的发展和世界观的早期形态》 (467) ,即运用了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资料;刘文英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468) 第一次将少数民族哲学史料以专章的形式列入;等等,这些都可看作步入主流的有效形式。在这种形式上,有关的中国哲学研究总论性文献也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有所讨论,如:李宗桂的《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 (469) 即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认为这是“可喜的”事,并介绍了肖万源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470) 《彝族哲学思想史论集》 (471) 《纳西族哲学思想史论集》 (472) 等;在2011年出版的郭齐勇主编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1949—2009)》 (473) 中,不仅在总体上承认了“关于少数民族的哲学研究还比较薄弱”,还反思了“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汉语或汉族的哲学史”,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肯定目前的“中国哲学”“即是历史上中华各民族间与文化间融合的产物”,又肯定“少数民族哲学表现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主体的多样性。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与重视不同时期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哲学与宗教的特色,下力气搜集、整理、研究各民族哲学的资料,培养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该书还用专章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面的问题。
二是寻求中国哲学界名人名刊的支持,以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在著名刊物方面,如《中国哲学史研究》在发表李国文的《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时即加“编者按”,强调“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是建立完整的系统的中国哲学史体系的必要条件。由于种种原因,30年来这一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致使这一研究课题至今还是空白” (474) 。又如1984年《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学会云南省分会、云南师范大学在昆明联合召开“原始思维研究座谈会”,会后《哲学研究》杂志在“原始思维研究”标题下发表一组论文,并在“短评”中写道:“由于原始社会还没有文字,而且距今年代久远,要研究和把握原始人类的思维结构和方式,只能依靠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只能凭借于少数民族中残留下来的原始思维的痕迹。” (475) 应该说,名刊对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功不可没。现在,发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成果的刊物较多,但在当时来说,这却是特殊的资源。在知名专家方面,如:1982年8月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举行第一届年会和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论文集于1983年出版时请任继愈作序,任继愈先生在序中坦陈1949年以来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美中不足的是对少数民族的哲学史研究得很不够,它不能如实地反映我国各民族的哲学史现状,显得中国哲学史的内容不够充实。中国哲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认识史,民族有大小,各族人口有多有少,但各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对各民族的哲学思想研究得越彻底,思想资料掌握得越丰富,将来我们写出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就越充实,从而做到名符其实的‘中国哲学史’” (476) 。又如:1982年5月21日,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石俊于22日在会上就蒙哲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作了题为《继承蒙古族的优良传统 开展哲学史的科学研究》 (477) 的报告,论述了“蒙哲史研究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应是宽广的”“蒙古族哲学史研究的重要特点”“哲学史研究的科学化问题”,等等。还有,萧萐父的《吹沙集》中收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与蒙古族思想史研究》 (478) 一文,是他在1983年5月参加蒙古族哲学思想史首次学术年会上发表的讲话,文章在通观中国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蒙古族哲学研究的意义和它的立足点问题”,“为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今天来研究、继承、整理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研究我们各民族的哲学史、思想史,研究各族文化交流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立足于这一点,紧紧地把握住这样一个主流,克服一些旧观念,防止各种各样的片面性。”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方法论原则与蒙古族思想发展的具体历史特点相结合的问题”。当时,石俊、萧萐父都是以中国哲学史学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会并讲话的。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在入主流、上水平方面作出的努力与成功。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在统的方面,自身也作出了重要成就。一是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通史性论著。第一类是以分民族论各民族哲学史而统名之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这就是1986年立项、1992年出版的肖万源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479) 。该书由“前言与绪论”承担总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任务,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思想渊源与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然后分编、章、节研究了24个民族,即: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瑶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纳西族、傣族、苗族、彝族、壮族、白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论述民族哲学是大体按照哲学思想萌芽、形成、发展而成系统的顺序。由于该书是由15个民族的27位作者共同完成,并形成了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因而对此后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和撰写影响很大。第二类是按照中国哲学研究的通行对象认知,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按照绪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思想、无神论思想、政治思想等分类进行描述,把各民族的相关内容分入各问题之中,这就是佟德富、宝贵贞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 (480) ,该书最初以《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的形式于1997年8月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的综述篇承担的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总论或绪论的任务。该书的特点在于:“……在专题研究和讲座中,尽可能做到既讲‘史’,又概述各个民族……如此坚持数年,就写成了这本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专题研究,作为我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引者按)研究生教材奉献给读者。” (481) 第三类是在1995年出版的伍雄武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该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结合了上述两类的特点,但也形成了自己的长处。一方面是有了自己的哲学观认知,这就是从生存实践和文化结构两个方面来理解少数民族哲学。在生存实践方面强调“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与自然斗争、与社会斗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而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精神文明。此中,各民族一定有鼓舞自己奋进的精神力量,一定有维系民族群体的精神纽带。这种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凝聚为观念,结晶为理论,有的,由理论而成体系,可谓之哲学;有的,虽未成体系,却深涵哲理,亦可谓哲学思想。” (482) 该书在文化结构方面强调“一个民族,它的文化总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包括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然而,这众多的方面决不是互不相关的、散漫混乱的,而是由某些深层的、普遍的、核心的观念,把它们贯穿和联系起来,整合、建构成为有机的文化整体。我认为,这种贯穿各种文化形式中的深层、普遍、核心的思想观念,就是哲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哲学既是一种科学,和科学一起成长,同时,哲学也是一种文化,它也和文艺、宗教、道德等文化现象一起成长。因此,哲学既和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同时也和其他文化形式相互渗透和包含;我们既要从科学中,也要从文化中来发掘、认识和评价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483) 另一方面是形成了自己的体例,这就是根据统分结合、思想研究与问题研究等相结合,对此,作者在《后记》中指出:在总体结构上,分专题来讲,在专题中讲“史”,在专题中概述各个民族的哲学;在内容上,一些重要人物和著作,力求直接研读原著而后提出看法,如《福乐智慧》《米拉日巴传》等,但是,有许多原著却一时无法找到,只能借助和援引其他学者的论著。为此,本书有一些优点,就一个人通达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不错的体例。当然,就目前的情况看,上述三种类型都未能普及到全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二是出版了一批不分民族的哲学思想研究论文集、论著和资料集,尽管在各集著内部有民族之分,但在总体上却是立足于整体的。论文集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西南民族学院科研处等编写的《西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论文集》 (484) 、《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文选集》第1集 (485) 、《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文选集》第2集 (486) 、《民族哲学论文选》 (487)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 (488)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论集》(二) (489) 、《民族思想研究集》 (490) 、杨明与刘德仁主编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 (491) ,等等,这些论文集都分别研究了不少民族的哲学思想。论著方面有:伍雄武的《智慧奇彩——云南民族哲学思想》 (492) 、李国文等合著的《智慧的曙光——民族宗教哲学探》 (493) 、佟德富的《走进先民的智慧》 (494) 、李国文的《天地人——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窥秘》 (495) 、杨学政的《原始宗教论》 (496) 、龚友德的《儒教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497) 、牙含章与王友三主编的《中国无神论史》(其中有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 (498)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 (499) 、何星亮的《新疆民族传统社会文化》 (500) ,等等。资料选集方面有:《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资料选编》(1—6集) (501) 、《贵州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资料选编》 (502)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 (503) 、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编写组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 (504)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编印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1—2辑)、李杰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探研》 (505) 、包和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 (506) ,等等。这些成果充分表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整体性加强,虽然有的著作并不仅是为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此外,还整理出版了一系列的原典文献、论著,可供学者进行各个少数民族的哲学研究,如:《崇搬图》 (507) 《阿细的先基》 (508) 《彝族古歌》 (509) 《牡帕密帕》 (510) 《仡佬族古歌》 (511) 《盘王大歌》 (512) 《苗族古歌》 (513) 《密洛陀》 (514) 《傣族古歌》 (515) 《论傣族诗歌》 (516) 《查姆》 (517) 《梅葛》 (518) 《侗款》 (519) 《壮族民间故事选》 (520) 《遮帕麻和遮米麻》 (521) 《傈僳族民间故事》 (522) 《西南彝志选》 (523) 《宇宙人文论》 (524) 《彝族诗文论》 (525) 《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选》 (526)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 (527) 《水族民间故事选》 (528) 《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 (529) 《佤族民间故事选》 (530) ,等等。一些地方性文献则涉及多个少数民族文献,如杨利先主编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云南民族民间故事》 (531) ,师宗县文联编的《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师宗县卷》 (532) ,等等。至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 (533) ,则属于综合性资料,仅其中的“开天辟地篇”“洪水篇”“人类起源篇”等三篇即涉及了44个少数民族。而民族院校公共哲学课教材编写组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 (534) 则完全覆盖了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资料,尽管有详略取舍不同。通过这些初步罗列,即可见成果之丰、基础之厚、影响之宽。当然,单纯靠某个人的智慧与精力来应对整个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一定会是终生事业。不过,怀着“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的信念,支持笔者走出这艰难的一步。
(三) 高度的少数民族哲学自觉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民族性都十分强烈,但现代性的民族性却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由于中国原生的现代化进程在明、清之际出现了历史回流,直至19世纪被强行卷入全球性现代化进程,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总体上呈现为后发现代化形态。在这种后发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各民族除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土家族、壮族等不多的民族同步同期被卷入而外,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后发中的后发。因此,在诉求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的民族性即成了一个重要动力,“民族自觉”则是这一民族性的基础内容。所以,吉登斯说:“为了解释现代社会的性质,我们必须抓住民族国家的具体特征。” (535)
“民族自觉”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民族身份的觉悟到民族哲学的觉悟显然处于不同的层次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1953年的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多达400多个,到1954年经国家确认的即达38个。从1954年到1964年,经过10年的努力,又新确认了15个民族,此后在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等,同时还对一些民族更名,如1963年改“佧佤族”为“佤族”、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1985年改“崩龙族”为“德昂族”、1986年改“毛难族”为“毛南族”等,应该说这就是一种“民族自觉”。在民族身份自觉的过程中,文化自觉,继而“哲学自觉”当然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一开始就是基于一定的“民族自觉”而兴起的。可是,随着问题的深入,便进入了“哲学自觉”的新阶段。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书写方式的探讨与摸索,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兴起,既有历史根基和历史主义依托,又有时代精神的续写与民族精神的塑造;既有民族发展的本质主义诉求,又有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性的新特质、现代性的新视野、民族哲学价值的新追求,因而这样的民族自觉、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本身即获得了中国文化复兴及中国梦的本体意义。
本来,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随着哲学史资料的发掘,哲学思想的阐述,民族哲学英雄的推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并不是问题,如通过研究阐明的各民族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及哲学英雄,如成吉思汗(1162—1227)、忽必烈(1215—1294)、尹湛纳希(1837—1892)、罗布桑却丹(1875—?)、玄烨、李元阳、高奣映、保巴,等等,加上对少数民族哲学原始思维的阐明,像刘文英从《创世纪》看纳西族的原始宇宙观念 (536) ,李国文从象形文字看古代纳西族时间观念的形成 (537) 等,已在学科上、学术上证明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并且以事实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存在性。
但是,正像中国哲学研究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一样,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一兴起即面临着合法性问题:少数民族究竟有没有哲学思想?吴德希、佟德富即在初起之时说:“在我国,开展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一项新课题。两年多来,我们在着手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时,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少数民族有无哲学思想?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有没有意义?许多同志对这些问题都持肯定意见,但也有些同志抱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 (538) 这个问题到21世纪初则以更尖锐的形式表现,以至于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并卓有成效的李国文即在2007年和2008年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我这些年搞的东西算什么我不知道,你说是什么就算什么!” (539) 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面,李国文曾出版过《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 (540) 、《天地人——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窥秘》 (541) 、《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学》 (542) 等专著,以及《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初探》 (543) 等著名论文,他在思想观念上的“动摇”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倾向,这就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者本身从“民族自觉”向“哲学自觉”的转化。
事实上,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甚多,据初步统计,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并关注过此类问题的专家有:任继愈 (544) 、孙叔平 (545) 、伍雄武 (546) 、蔡茂生 (547) 、孙俊萍 (548) 、何金山 (549) 、佟德富 (550) 、宋浩 (551) 、张天鹏 (552) 、张世保 (553) 、李兵 (554) 、李维武 (555) 、杨志明 (556) 、肖万源 (557) 、苏和 (558) 、乌兰察夫 (559) 、宝贵贞 (560) 、夏里甫罕·阿布达里 (561) 、格·孟和 (562) 、郭赤婴 (563) 、萧洪恩 (564) 、黄庆印 (565) 、龚友德 (566) 、潘蛟 (567) ,等等。2011—2012年,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 (568) ,即:《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全球性现代化视域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探析》《哲学的经验与情感:从黑格尔那里寻求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探析》《民族性与现代性:少数民族哲学视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事实上,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问题在本质上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定位问题,在一些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中,或在一些处于社会发展较低阶段的民族中,是否真正存在一种可称之为“哲学”的学问?这一点甚至是中国哲学都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那里存在就自然而然了。由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相因应,因而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问题讨论的关键是既不想以西方哲学为中心、标准来衡量,也不想以中国哲学为中心、标准来衡量。因此,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实质上即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自觉”问题,所以学界已不是简单地讨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而是讨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自身的转型问题。借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合法性的问题,表面上看似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所面临的一次危机,而其背后所包含的则是学科意识的高度自觉和彰显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主体性的诉求:“对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探讨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相关论说,都可以说是反省与检讨‘如何建立中国哲学主体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层面与不同角度的表现” (569) 。
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已具有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自觉,尽管也启动了完成55个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探讨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整体工程,但在这一工程完成之前,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在目前已公开出版的或发表的成果中,都还有不少民族哲学研究呈“空白”状态,即如目前反映中国各民族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中华民族全书丛书” (570) 也都有这方面的空白。据统计,该套著作涵盖了包括中国汉族 (571) 在内的56个民族,其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除哈萨克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维吾尔族等五个民族,笔者尚未见其著作外,其余的50个少数民族均已出书。从“哲学”研究层面看,如果把包括“宇宙观”研究在内均算为直接的“哲学”研究,则达到了34个民族。在书写了直接“哲学”研究成果的民族中,多数是专门用一节书写“哲学思想”的,但有特殊的处理方式,这就是《中华民族全书·中国水族》 (572) (以下丛书名省略)把“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列为一节,《中国傣族》 (573) 用“思想”作为一节阐明包括哲学思想在内的傣族思想并列有“哲学宗教著作”一节,《中国羌族》 (574) 以“哲学特征”为题进行叙述,《中国珞巴族》 (575) 点明“原始信仰中的哲学思想”,《中国独龙族》 (576) 讲“古朴的天地宇宙观”等。应该说,仅从标题来看,就说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不过,这套丛书中另有16个民族分册没有直接提到“哲学”,其中回族、满族、壮族有其民族“哲学”研究专著问世,并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577) 中得到充分展现,但在《中国回族》 (578) 、《中国满族》 (579) 、《中国壮族》 (580) 等分册中未出现相应的民族“哲学”;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581) 中已写了“哲学”的民族,但在《中国鄂温克族》 (582) 、《中国瑶族》 (583) 、《中国达斡尔族》 (584) 、《中国傈僳族》 (585) 、《中国阿昌族》 (586) 等分册中也未出现;在2010年前早已有“哲学”研究成果问世的民族,在《中国普米族》 (587) 、《中国柯尔克孜族》 (588) 、《中国黎族》 (589) 、《中国布朗族》 (590) 等分册中还是未有出现,均没有写“哲学”思想研究;另有《中国锡伯族》 (591) 、《中国俄罗斯族》 (592) 、《中国乌孜别克族》 (593) 、《中国东乡族》 (594) 等分册也未提及“哲学”。虽然在2010年后有关锡伯族、俄罗斯族的一些“哲学”研究成果问世,但有关乌孜别克族、东乡族至今仍然未有发现直接的“哲学”研究成果,具体情况我们将在后面对各民族哲学研究做一大体描述。同时还应注意的是,该套丛书在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的研究,特别是在对精神文化的研究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各分册都力求阐明各民族的精神气质,并突出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而在对“哲学思想”的阐述中,将“哲学思想”归入“信仰文化”中,这种“信仰”归类法是极有特色的。另外,一些民族完全具备形成一部通史性哲学研究著作的条件,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瑶族、水族、侗族 (595) 等民族,可现在还没有出现公开出版的汉文的通史论著;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应在中国哲学史中得到反映,可目前还没有实现,特别是在“中国哲学史”教材中……另外,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明显,哲学文化也是一样,但现在一方面是各民族哲学自身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另一方面则是各民族哲学文化之间的互融互通研究方面还应加强。在这方面,中国少数民族的几大族系之各民族之间、几大族系民族的大系之间、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哲学文化关系,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何况有些民族的哲学研究,离开互融互通,就很难进行,如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哲学文化的相互关系,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哲学思想史的关系,回族、保安族、东乡族哲学思想史的关系等也是如此。另外一些哲学问题,若不从互融互通的角度也很难理解,如在云南,爨氏统治时期的《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南诏时期的《德化碑》等即属此例。因此,有学者提出文化圈研究方法问题 (596) ,笔者多次强调以民族哲学研究为基础的地域文化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本书所要解决的。下面各节的分析,于是就显得与整个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平不很适应,这既有研究成果本身的原因,也有本书容量的原因,当然还有作者自身的能力与水平的问题。
(四) 百花争艳的民族哲学研究领域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初期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成果,甚至包括20世纪90年代的成果,在总体研究范式上仍然坚持的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通行范式,特别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线,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为骨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无神论思想等为空间布局的结构。因而有学者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方面,是不加“批判”地承认少数民族哲学,机械式地套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模式和概念框架,按照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构成要素,从哲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文化分门别类,将其填充到哲学框架内;另一方面,是从教科书关于哲学的定义出发,否认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哲学,放弃从哲学的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进行探究 (597) 。而笔者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这一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前些年有学者 (598) 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其他哲学研究领域相比,发展十分缓慢,通过总结分析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其合法性问题、史料选择问题,以及研究范式问题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因而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也就由此划定。不过,在此基础上还因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特殊性而应关注其历史尺度,特别是原始思维与哲学萌芽等问题。郭齐勇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1949—2009)》 (599) 的第九章第二节中作了基本概括。
1. 原始意识、原始思维与哲学的萌芽研究
这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一开始即十分强调的。主要文献有:1981年《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文选集》(第一集)中伍雄武的一篇文章,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原始意识以探索哲学萌芽 (600) ,以及他的另一篇文章论及原始意识和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科学的起源 (601) ;佟德富论中国少数民族原始意识与哲学宇宙观之萌芽 (602) ,概说中国少数民族早期哲学宇宙观 (603) ;周凯模论民族宗教乐舞与神话哲学 (604) ;姜国柱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原始思维 (605) ;张胜冰从少数民族民间史诗看艺术类型的演进以考释原始艺术哲学 (606) ;王军从文化神话学的角度看中国上古神话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以阐明神话与哲学的互渗 (607) ;田清旺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哲学审视 (608) ;章建刚与杨志明论艺术的起源 (609) ;雷昀与雷希论道德的起源 (610) ,等等。我们这里没有列出各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的单一民族哲学起源的相关论文,如果这样列举,那实在太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是为了从“少数民族现实的和不久前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哲学、宗教、伦理、审美等观念以及逻辑思维发生、发展的直接而生动的材料……如果把这些材料和地下发掘出来的殷商以前的文物作一番比较研究,很可能会得出许多有启发的结论。” (611) 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点是要区分原始思维与原始意识,相应的文献有:伍雄武论原始思维和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意识 (612) ,刘文英关于原始思维的特点 (613) 、以“漫长的历史源头”为题新探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 (614) 、论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 (615) ,等等。
2. 宗教思想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极为紧密,宗教研究因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应有领域。从总体研究来看,这方面的文献有:佟德富概述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 (616) ,于锦绣论原始宗教观念的发展及其表现形式 (617) ,熊胜祥与高志英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中的和谐思想 (618) ,李天纲述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二百年 (619) ,王庆德回顾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 (620) ,吴真述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 (621) ,王铭铭综述中国民间宗教的国外人类学研究 (622) ,等等。这些研究都在总体上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相关,而且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相关。除了总体论述而外,中国少数民族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宗教信仰,因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宗教哲学成了研究的重点,如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相当一部分群众信仰的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藏传佛教哲学思想,以及傣族等民族的南传佛教思想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放在各民族哲学研究中去论述。不过,冯今源的《中国的伊斯兰教》 (623) 、王怀德与郭宝华的《伊斯兰教史》 (624) 、郭淑云与王宏刚主编的《活着的萨满——中国萨满教》 (625) 等则可算是一般研究。除总体上的研究而外,还有对各民族自生的、传统“宗教”的研究,如萨满教、毕摩教、东巴教、苯教 (626) 、本主崇拜、寨神勐神崇拜,等等,像关小云与王宏刚著的《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 (627) 即是典型,这些成果都应放入各民族哲学研究中去论述。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关于萨满教的哲学研究。在中国知网上,直接以萨满教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有关萨满教研究的标题条目1000多篇,主要涉及北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研究,其中的哲学研究方面可以略分几类:(1) 直接从宇宙观方面研究,成果特别丰富,主要包括:冯恩学试论萨满教宇宙观对解读考古现象的重要性 (628) ,刘宁波论萨满教的宇宙观 (629) ,汤惠生考述神话中之昆仑山以阐明昆仑山神话与萨满教宇宙观 (630) ,谢继胜论藏族萨满教的三界宇宙结构与灵魂观念的发展 (631) ,乌峰论蒙古族萨满教宇宙观与草原生态 (632) ,等等。(2) 直接进行哲学研究,主要成果有:郭淑云论萨满教宇宙观及其哲学思想 (633) ,萨满教灵魂观及其哲学思想 (634) ;色音作关于一种民间思想的哲学人类学探讨以论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教哲学的滥觞 (635) ;孟慧英论萨满教的认识论基础 (636) ;曹杏初探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先知 (637) ;李凤鸣比较研究蒙古萨满教的腾格理(天)和哲学范畴的腾格理(天) (638) ;等等。(3) 直接从世界观方面研究,主要成果有:巴干简论蒙古族萨满教及其世界观 (639) ,满都夫论蒙古萨满教的性质与世界观 (640) ,祖科夫斯卡娅(N. Zhukovskaya)、马克斯、阮氏芳簪论作为布里亚特人世界观形成因素的佛教与萨满教 (641) ,安娜-莉娜·希克拉、户晓辉论芬兰岩画、动物祭祀仪式与萨满教世界观 (642) ,吉日嘎拉论萨满教的观念世界及其演变 (643) ,孟慧英论萨满教的精灵世界 (644) ,彼德·奈克特、刘大先论“无萨满”时代的萨满 (645) ,高景森从“萨满”的遗存看现代人的天命观 (646) ,姚素秋从三首萨满佛调中得到的启示 (647) ,齐经轩从萨满教世界观看萨满的社会角色及其昏迷术 (648) ,等等。与此相应,苏鲁格论蒙古萨满教神灵观的形成和发展 (649) ,阿拉坦巴根浅析蒙古萨满教“腾格里” (650) ,郭淑云论萨满教灵魂观与北方葬俗 (651) 及论萨满教天穹层次构想与神秘数字 (652) 、萨满教星辰崇拜与北方天文学的萌芽 (653) ,郭淑梅论东北土著文化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 (654) ,孟慧英论萨满教的二元神论 (655) 、萨满教的灵魂观念 (656) 、萨满教的人熊关系 (657) 、萨满教的天神与天命 (658) 、萨满教的自然神与自然神话 (659) 、萨满教与萨满神话中的火神及盗火英雄 (660) 、萨满文化中的风神 (661) ,王纪潮研究瑜伽、萨满和神秘主义埃里亚德和他的瑜伽、萨满 (662) ,金秀乃、于果研究韩国萨满传说和仪式中生命和死亡的宇宙戏剧 (663) ,等等,也可纳入世界观方面的研究,并且是从一般世界观的角度进行了阐明。(4) 直接从思维方式方面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洪玉范论古代蒙古族的思维与萨满教 (664) ,黄任远论萨满神话类型与原始思维特色 (665) ,蒋理论萨满神话类型与原始思维特色 (666) ,张思宁解析萨满文化对思维和心理的作用 (667) ,汤惠生论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及其文化观念 (668) ,等等。与此相应,观念研究可纳入此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黄中祥论哈萨克英雄史诗中所反映的萨满教观念 (669) ,田艳秋初探现代蒙古人深层意识中的萨满教宗教观念 (670) ,班玛更珠比较宗教学视野中的苯教、祆教与萨满教的宗教观念 (671) ,富育光初考萨满教天穹观念 (672) 及探考萨满教天穹观念与神话 (673) ,郭淑云论北方丧葬面具与萨满教灵魂观念 (674) ,胡卫军、付黎明论萨满教思想观念对萨满教艺术的影响 (675) ,刘钻、曹天慧以萨满神灵造型与观念为旨论萨满神灵造型的艺术观 (676) ,色音论萨满教的观念体系及其特征 (677) ,等等。(5) 直接从原始崇拜的层面研究,成果主要有:包海青以萨满教猫头鹰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为旨探讨蒙古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起源 (678) ,李云霞论蒙古族萨满教信仰的发展与变化 (679) ,曹丽娟论满族萨满舞蹈的古崇拜意识 (680) 及萨满舞蹈体现的古崇拜意识 (681) ,李中和、祝辉试论回纥萨满教原始信仰崇拜 (682) ,刘孟子探析满族萨满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与太阳崇拜 (683) ,韩香试论早期鲜卑族的原始萨满崇拜 (684) ,黄任远思考赫哲族神话阐明萨满神话与萨满崇拜 (685) ,李秀华、黄儒敏论赫哲族萨满教信仰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崇拜神话的影响 (686) ,吴来山论满族萨满文化中柳崇拜的形成 (687) ,汪立珍论鄂温克族萨满教信仰与自然崇拜 (688) ,宋长宏等论布里亚特蒙古萨满教中的铁匠崇拜 (689) ,萧兵论灵石崇拜和祈雨巫术兼谈萨满教的札达仪 (690) ,曹琳论童子·萨满 (691) ,富育光考析萨满神柱崇拜 (692) ,桂丽论萨满教信仰体系下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中的鹰崇拜 (693) ,郭淑云论萨满教动植物崇拜与生物认知 (694) ,金宝忱论萨满教中的绳条崇拜 (695) ,李枫等以《河柳图》为例论迟子建小说的柳意象和萨满教的柳崇拜 (696) ,孟慧英论萨满教的石崇拜 (697) ,汤惠生论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教中的火神、太阳及光明崇拜 (698) ,王海冬论萨满教的女性英雄崇拜 (699) ,王宏刚论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700) ,王其格论红山诸文化“神鸟”崇拜与萨满“鸟神” (701) ,魏纲论图腾崇拜对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的文化影响 (702) ,乌兰杰论萨满教文化中的生殖崇拜观念 (703) ,闫超从萨满教的崇拜看其生态环保因素 (704) ,等等。盖吉米论13世纪蒙古人的萨满教及其宗教观 (705) 等则是从萨满教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其哲学观念的发展。(6) 直接进行伦理思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杨晗论北方民族萨满教的生态伦理关怀 (706) ,宝贵贞论萨满教伦理观与满族社会价值观 (707) ,姜小莉论萨满教对满族社会伦理观的影响 (708) ,陈旭论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所体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 (709) ,等等。(7) 直接从原始信仰方面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崔亚虹、李福论达斡尔族的萨满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710) ,程大力论萨满信仰与满族体育 (711) ,麻健敏论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 (712) ,张莉、王丽伟重识萨满信仰与满族舞蹈 (713) ,韩晟以满族等东北亚少数民族的田野考察为例考证满族音乐逻辑的归纳及其源自萨满信仰活动 (714) ,姜小莉试论满族萨满教对东北民间信仰的影响 (715) ,李莉研究当代满族萨满信仰习俗中的汉满文化关系 (716) ,刘明新浅析满族萨满教信仰的式微 (717) ,刘小萌论满族萨满教信仰中的多重文化成分 (718) ,汪丽珍从满族萨满神歌中的神名看满族的宗教信仰 (719) ,苑杰论满族石姓穆昆记忆中的萨满教信仰体系 (720) ,周丽娜论萨满信仰在满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721) ,周喜峰论清代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萨满教信仰 (722) ,阿布都力江·赛依提考察哈萨克人信仰中的萨满教遗迹 (723) ,毕桪论萨满教信仰与哈萨克民间文学 (724) ,迪木拉提·奥迈尔以仪式及其变迁为旨论当代哈萨克族的萨满教信仰 (725) ,古力扎提浅谈哈萨克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禁忌行为——禳解 (726) ,黄任远、于晓飞、王威从伊玛堪看赫哲族萨满教的信仰观 (727) ,艾丽曼论蒙古族宗教信仰从萨满教到藏传佛教变迁的历程 (728) ,达尔罕论科尔沁蒙古萨满信仰之祭天仪礼 (729) ,赵永太、周翔以以色列西奈山圣约共同体和韩国葛梅洞都堂赛神为中心比较研究犹太教与韩国萨满教的信仰共同体 (730) ,努尔古丽从考古文化看新疆突厥语族各民族萨满教信仰 (731) ,钟进文论萨满教信仰与裕固族民间文学 (732) ,佐佐木宏干、岷雪研究欧美及日本萨满信仰 (733) ,鄂·苏日台比较研究萨满(博)服饰与原始信仰 (734) ,金士友论浸染着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的萨满神歌 (735) 及依附于宗教信仰的萨满祭祀音乐 (736) ,景超、景体渭以萨满信仰的文化核心论析惧感文化 (737) 并诠释萨满信仰的文化学 (738) ,刘帅研究黑龙江下游通古斯语族萨满教信仰 (739) ,刘伟试析历史上中国北方萨满教信仰群体宗教信仰的特点及成因 (740) ,孟慧英论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祖先神 (741) 及中国东北部地区少数民族萨满教信仰中的巫祖祖先神 (742) ,乔天碧论《尼山萨满传》中的满族信仰民俗 (743) ,热妮娅论俄罗斯布里亚特族的萨满教信仰 (744) ,容观敻论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萨满教信仰 (745) ,余雁论萨满信仰文化中的造型艺术 (746) 及北方萨满信仰文化中造型艺术的象征性 (747) ,吴疆比较萨满教与中国传统信仰模式 (748) ,胡小双等浅谈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749) ,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把握了萨满教中的宗教哲学,基本上即可把握诸多北方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哲学的基础方面。
3. 伦理思想和人学研究
这方面既有总体论述,也有对各民族伦理道德的分民族论述,这方面的专著有:郑英杰的《中国少数民族伦理文化通论》 (750) 、贺金瑞等的《民族伦理学通论》 (751) 、熊坤新的《民族伦理学》 (752) 、龚友德的《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 (753) 、张哲敏的《民族伦理研究》 (754) 、高发元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道德研究》 (755) 、刘明华等主编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 (756) 、杨树美的《彝族古代人学思想研究》 (757) 、苏克明等的《凉山彝族道德研究》 (758) 、杨国才的《白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 (759) ,等等,可以说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伦理思想有了基本把握。此外,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通史性论著中,也都阐明了其中的伦理思想。另外,也发表了不少的各民族伦理思想的论文,尤其以熊坤新、郑英杰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用力深厚。比如以熊坤新为第一作者的民族伦理学论文即有:概述维吾尔族伦理思想 (760) 、蒙古族伦理思想 (761) ,综述汉族伦理思想 (762) 、回族伦理思想 (763) 、裕固族伦理思想 (764) ,述评哈萨克族伦理思想 (765) 、柯尔克孜族伦理思想 (766) ,面面观满族伦理思想 (767) 、保安族伦理思想 (768) ,概论锡伯族伦理思想 (769) 、乌孜别克族伦理思想 (770) 、塔塔尔族伦理思想 (771) ,管窥塔吉克族伦理思想 (772) 、东乡族伦理思想 (773) ,综论达斡尔族伦理思想 (774) ,述论俄罗斯族伦理思想 (775) ,析论羌族伦理思想 (776) ,等等。
4. 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哲学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十分关注民族精神,而伍雄武又最为代表。从1991年发起和主持召开“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全国学术讨论会”后,伍雄武即致力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1992年在云南召开了“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全国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论——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论文集 (777) 。此后伍雄武于2000年出版了专著《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 (778) ,随后即提出了他自己的研究少数民族哲学的“哲学—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模式,在2007年于呼和浩特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上,他以《哲学、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为题,系统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哲学除了时代性和阶级性之外,还有民族性。哲学有民族性,要义不在于说:哲学的普遍原理、范畴在不同的民族中表现出特殊的民族形式。所谓“民族特色、民族性只是形式的问题,科学的、普遍的原理才是内容”,以这样的观点来理解民族性,我以为没有抓住民族性的要点。哲学的民族性就在于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或者说,民族精神的自觉认识和理论表达就是该民族特有的哲学。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但是,有的民族能自觉地认识和理论地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她就有自己的哲学(哲学学说);有的民族尚未做到,或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从而她只有哲学思想……民族精神贯穿在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生活中,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性质、特点,决定着它的未来趋向和前途。这样,当我们理解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时候,那才可能把握这个民族各种文化形态的精髓和根本特征,反之,我们又只有从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形态中,才可能深切地体会和认识到该民族的民族精神。而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和自觉表达,由此也就形成了“哲学—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认识模式,即从哲学或哲学思想去认识民族精神,再从民族精神去认识民族文化,以及整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或反过来,从民族文化的各个表现形态,如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习俗、制度……去理解和概括民族精神,再从民族精神去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哲学或哲学思想……回顾20多年来我们对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的研究,大体上接近上述研究模式。在我们的研究论著中,引述了许多诗篇(创世史诗、叙事长诗等)、文学著作、历史著作,根据它们以及宗教、道德的制度、习俗来论述少数民族的哲学和哲学思想。有的人认为这不是哲学史或哲学思想史的研究。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如此偏见,乃因其不理解我们的研究模式。再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它研究的是普适的科学原理和原则,因此哲学原理和数学原理一样的,没有什么民族性的问题,而只有水平高低的问题。由此,他们认为少数民族哲学的研究只有历史的价值,而没有现实的意义,因为少数民族哲学只是人类认识的早期的、低级的阶段。我认为,他们作这样的看法乃因其不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不理解哲学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我们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的研究,需要不断地改进、提高、创新,但是,我们已有的正确而有开拓性的观点和方法,则要继续坚持、发展,这样才能保持学科的健康发展。
对于民族精神的研究,在各民族哲学研究中也同样得到了重视,如在土家族研究中,笔者即较早地研究了土家族的文化精神,并于1990年10月在湖北省召开的首届巴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论土家族文化精神》 (779) 一文,此后胡炳章出版了《土家族文化精神》 (780) 一书,蔡元亨出版了《大魂之音——巴人精神秘史》 (781) 一书等,其他相关著作也都有这方面的阐明。
5. 儒学及其他方面研究
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的关系实质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关系,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与儒学发生过深刻联系,甚至是人心向儒。因此,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多研究,主要文献有:肖万源、张克武、伍雄武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 (782) ,肖万源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儒学 (783) ,肖万源主编的《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文化》 (784) ,龚友德的《儒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785) ,黄昀试论儒学在少数民族文化整合中的变迁 (786) 及略论少数民族文化对儒学的影响 (787) ,杨翰卿论儒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 (788) 并简论儒学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中的传播影响 (789) 、论儒学与北方少数民族思想的互动及其意义 (790) 、论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的交融互动 (791) 、彝族哲学与汉代天人儒学的同异关系 (792) ,桑德诺瓦论汉族流官与丽江纳西族儒学礼乐的形成及分期 (793) ,周俊华论元明清时期“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 (794) ,李小艳以广东顺德的“姑婆屋”和纳西族的“殉情”为例研究儒教婚姻文化及其与异地非儒文化的冲突 (795) ,等等。笔者也曾对土家族与儒学的关系作过深入讨论,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如:以脱蛮入儒为旨论19世纪土家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转型 (796) ,论20世纪上半叶土家族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与重构 (797) ,以入世与超越为旨论15—17世纪土家族的文化选择与哲学转型 (798) ,以中心与边缘为旨论土家族历史转型中的事件隐喻与哲学逻辑 (799) ,等等。儒学研究的丰富性,我们将在各民族哲学研究概观中有所论及。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其他方面研究内容还很多,比如方法论研究、少数民族的价值观问题、审美观问题、法理思想、军事思想,等等,正是这些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宏大场域,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拓宽了阵地,积累了成就。不过,哲学研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料的研究,目前即形成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像李国文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及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即强调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必须高度重视资料工作 (800) 、徐初霞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献的特点 (801) 、李斌初探少数民族哲学文献史料的若干问题 (802) ,等等。其实,即使是这一问题,都还隐含有文献分类(即少数民族哲学的表现形式)、叙事框架、话语方式的研究,甚至还包括思想交流的办法和思维训练的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