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维吾尔族哲学

二、 元代的维吾尔族哲学

1218年,成吉思汗消灭辽朝宗室耶律大石建立的地跨中亚和今新疆地区的地方王朝——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攻下花剌子模,统有中亚和天山南北,并将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封给其子察合台,西域地区进入察合台汗国统治时期,其间,高昌回鹘王国作为一个特殊政权实体被保留下来,仍袭其号。13世纪60年代后,天山南北局势发生了变化,兵连祸结。元朝灭亡南宋后,忽必烈派出军队开赴西域,这一地区回归稳定发展之路,《马可波罗游记》曾反映了当时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培因(邻近和田的一个绿洲)、哈密等地的发展情况。从哲学发展的角度说,元朝时期的西域地区,伊斯兰教采取进攻的态势,佛教仍很盛行但处于守势,然而还是有了进一步发展 (114) ,儒家思想不断传入,在维吾尔族官员中涌现出了不少儒家学者或儒家思想的崇拜者。

(一) 阿赫麦德·玉克乃克的《真理的入门》

阿赫麦德·玉克乃克,全名为阿赫麦德·本·马赫穆德·玉克乃克,是一位盲人思想家,生活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大约相当于西辽的末期至元朝初期,主要著作是用畏兀儿文写成的劝诫性哲学伦理长诗《真理的入门》(汉译名,或译为《真理的献礼》),书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辽的末期至元朝初期的社会凋敝和世风日下,表达了向往一种安定、富裕、文明、友善、礼貌、道德的理想国度和社会。

首先,宿命论的世界观。由于西辽的末期至元朝初期的社会动荡,阿赫麦德·玉克乃克一方面憧憬着一个比较安定富裕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从而陷入了宿命论,把社会的丑恶、人民的苦难都归咎于命运、真主的安排:

对那驱使世界的统治者,有人赞颂又有人攻击。

天下事本来自真主的意旨,人们的一切都将顺从天意……

为什么要对今世指责非难?是真主创造和支配人类命运,

命运将脚踵带入荆棘,命运使麋鹿落入陷阱羁绊……

世间一切由命运注定,以为别有成因者是真相不明。

天空飞鸟各有其天命,或宿于枝头,或进入牢笼……

命运教骏马在鞭下不会奔跑,命运使强弩僵枯不能引发。

全能的主给你烦恼,给他财宝,

啊,愿受苦人受难时,别再遭受惩罚……

通观《真理的入门》一书,这种宿命论思想即是一条主线,强调个人对于命运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只能宽恕忍耐、以德报怨:

宽恕如一座大厦,忍耐是它的基础,

忍耐如同花园,宽恕是其中鲜红的花束。

把倒下的扶起,把断了的相接,具有这品德的奴隶将得到自由之福。

对折磨你的人要报以善良,用血终不能把血洗净。

你要以德报怨,要明白:这是宽恕的开端。

如若有人向你施以恩德,你要为他常常祈祷颂赞……

请你来听智者的语言:修养首先要缄口慎言,

你要保护牙齿,严格看守舌头。

不要让舌头把牙齿弄碎折断。看管你的舌头吧,要沉默寡言,

将它管好,犹如你自身获得安全。先知说:舌头能把人的脸抛入烈火,

节制言语吧,从烈火中拯救你的面颜……

啊,真主!我为你千番赞美歌颂,祈求您的恩慈赐我安宁。

强大的真主啊,唯一伟大的天神,惟有您善于使死者重又复生……

其次,强调没有知识则一无所得的“论知识”。《真理的入门》专有《论知识》一节,在通向理想社会的“真主”之路外,事实上又开辟了“知识”之路,即强调只要有了知识,就可以通向真理,“找到幸福之途”,其诗题名为《真理的入门》,本身有既强调自己“献身于知识”,又劝谕人们“去寻求知识吧,向幸福之途追觅”的意思,他甚至强调探求知识要“切莫厌倦”,即使“知识在中国,你们也要去找寻”,因为“任何财宝都比不上知识的宝藏”,“没有知识将一无所得”:

那珍贵的金币好比智慧之身,愚昧无知者不如分文。

智者与无知者怎能相比,明智的女子如好汉,

愚昧的男子不如明智的女人。

一个智者能和一千个无知人较量,对比下你能懂得知识的重量。

阿赫麦德还说:

学者以知识而登上高峰,无知人以愚昧而向下沉沦。

智者明达世理融会贯通,行而不悔,知而后行。

无知人事事糊涂无能,只落得懊悔不迭无路可行。

再次,善良与谦虚的伦理观。《真理的入门》向往、追求的是一个安定、富裕、文明、友善的社会,其中阐明人们应该具有的美德如仁慈、善良、正直、忠诚、慷慨、施舍、谦虚、和蔼、宽恕、忍耐……歌颂“慷慨是善良的天赋,优美的品行”,“能洗去罪恶的污秽”,使人“免受谴责”,成为“人民中的英雄”;他鞭挞“吝啬是丑恶的本能”,“一种不治之症”;他赞美谦虚是人最好的品德,应“紧紧抓住谦虚,牢牢记住它”,嘲笑骄傲的人,说最后“连他的妻子也会离开他”,应当“把骄傲打翻在地”;他斥责贪婪“只给人们增添愁怨”“痛苦、懊悔和忧烦”;他以伊斯兰教法来规范人们“不要妄自尊大,切记唯一的真主至大”,“穆斯林的信条是依顺谦和,如果你是穆斯林,就是谦虚和蔼”。 

(二) 贯云石、阿鲁浑萨里融化儒佛的治国思想

贯云石,维吾尔族本名叫小云石海牙,后以其父名的第一个字为姓,改为贯云石,自号酸斋。是元代将领、功臣阿里海牙之孙,其父名叫贯只哥,被封为楚国忠惠公。贯云石曾承袭父职,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但不久即弃官就学,就将官职让给其弟,自己则就学于当时著名的学者姚燧。《元史》卷一四三记其曾在钱塘市井中卖药,“诡姓名,易服色,人无识者”,过着一种玩世无羁、潇洒浪漫的隐居生活。著有《酸斋诗文》《翰林侍读学士贯父文集》《直解孝经》等。1324年病逝,时年39岁,被元朝追封为“京兆郡公”,谥“文靖”。

贯云石的思想特色在于其“儒化”,并以此区别于当时的伊斯兰教、佛教哲学。其典型表现于他把维吾尔人古老的传统人道思想与孔子的人道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的孝道伦理观点。他“直解孝经”,向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上万言书,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伦理治国或者说道德治国,也就是以“孝”治国,要求仁宗皇帝按孝道伦理思想去施行其统治,包括“修文德”“定服色”“旌勋胄”等,理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夫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位不争。居上而骄则亡,居下而乱则刑,在位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115) 。诚然,贯云石同样也受到了佛教、道教特别是其出家遁世思想的影响,他“视死生如昼夜”,“若欲遗世而独立” (116) ,既可看成是佛教“世界即苦”“诸行无常”思想的影响,也可看成是受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思想的影响,以至于最后过着一种潇洒浪漫的隐士生活。

阿鲁浑萨里,祖籍高昌(今吐鲁番),属祖传即“通经、律、论” (117) 的佛学世家,“以父字为‘全氏’”, 懂得多种语言,且曾跟国师八思巴学习、精研佛教。元世祖忽必烈又安排他学习汉族文化,“于是经、史、百家及阴阳、历数、图纬、方技之说皆通习之”,在朝中履官多年,于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去世,享年63岁。

阿鲁浑萨里的思想特色在于以儒为主,融汇佛、儒,其中特别奉行儒家的仁、礼、忠、恕思想,如他曾建议元世祖以儒术“招致山泽道艺之士,以备任使”;至元三十年(1293),他建议元世祖立成宗铁木儿为皇太子,即因“成宗仁孝恭俭,宜立”;他能做到对上以“忠”,对同事、友人以“恕”,对儒家“忠恕”思想的体会已到炉火纯青之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