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少数民族哲学卷》的研究思路
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9%,达到1000万人以上的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4个民族,达到100万人以上1000万人以下的有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哈尼族、黎族、哈萨克族、傣族等14个民族,达到5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的有畲族、傈僳族、东乡族、仡佬族等4个民族,达到1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下的有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等14个民族,达到1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有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等13个民族,1万人以下的有鄂伦春族、独龙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尔族等6个民族,其他未识别的民族人口尚有64万多人。仅从人口数量的角度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就是中华民族哲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若从民族历史考察,则这一任务更显艰巨。按照民族历史文化渊源,根据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历史上的中国人按民族可分为华夏系、东夷系、荆吴系、百越系、东胡系、肃慎系、匈奴系、突厥系、蒙古系、氐羌系、藏系、苗瑶系、罗缅系、僰掸系白种与黑种等 (357) 。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由于多种原因,各个民族在哲学文化关系上有紧密的联系。但是,这些紧密联系并不否认各自的特殊性。为了正确处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多种复杂关系,在数十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在哲学观念与研究方法、概念设定与体系构建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民族性的揭示与现代性的翻新,使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同时承担着双重历史使命,在中国与西方、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传统与近现代、哲学与文化、个体与群体、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作出了艰苦探索,甚至影响了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资源配置、时空布局、功能定位、价值向度、话语系统、思维模式……正是在这些多样关系中,本书在研究思路上有必要就几个主要方面作些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