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主要文献
中国少数民族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基本资料。按照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三期进行描述,即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但严格说来,所谓萌芽期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尚处于哲学萌芽阶段的诸民族的哲学文献所处的时期,形成期则是进至形成期而包括了萌芽期,发展期则包括了萌芽期与形成期而进至发展期。因此,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历史实际而作出的划分,其划分基本上是依据肖万源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谈到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主要文献,徐初霞的《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文献的特点》 (143) 一文有较详细的讨论,应注意参阅。该文从非严格意义上把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文献和与哲学相关的文献大致分为中国少数民族典型哲学文献、中国少数民族非典型哲学文献和中国少数民族蕴含哲学思想或观念的其他文献三类。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典型哲学文献又细分为三类,即有具体而确定的文献名称、著者、时代的少数民族哲学文献;反映中国某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但具体作者和时代均不详的哲学文献;带有综合性特征的少数民族哲学文献。中国少数民族的非典型哲学文献,即不是集中以哲学问题(包括宗教) 为研究内容,或者是非自觉地形成反映本民族哲学观念、哲学思想萌芽和哲学理论思维的典籍文献;中国少数民族蕴含哲学思想或观念的其他文献,这些文献具有突出的综合性、融汇性、通俗性、交叉性,是文学、文化学、宗教、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哲学,还包括科技、农医等多种文化元素和内容的渗透、集汇。以上分类极具价值与启发意义。笔者在本小节从历史的角度作一大致描述。
(一) 民族哲学萌芽期的文献
前面提到,所有中国少数民族都有其哲学思想的萌芽期。《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一书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划分,认为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哲学仍处于萌芽、滋长状态的阶段,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哲学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后意识形态领域有了新的变化,而瑶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的哲学则由萌芽而渐趋形成。这一时期的哲学文献十分丰富,如哈尼族重要的史诗和传说有《奥色密色》《合心兄妹传人种》《古老时候的人》《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祖先过江来》《不愿出嫁的姑娘》《十二月生产调》等。其中“奥色密色”是哈尼语音译,意译为“开天辟地”。《奥色密色》源于远古,流传至今。《哈尼阿培聪坡坡》 (144) 以“哈尼哈八”(哈尼族酒歌)的形式讲述哈尼族先祖的迁徙史,包含着哈尼族传统的社会历史思想。傈僳族口头流传的创世史诗有《创世纪》《木刮基》等,民间传说有《天地和人的来历》《洪水滔天和兄妹成家》《横断山脉的传说》等,民歌有《逃婚调》《生产调》《重逢调》 (145) 等,其中《重逢调》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长诗,极具哲学意义。《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司岗”意为“石洞”或意为“葫芦”,“里”意为“出来”,故“司岗里”意即“从石洞里出来”或“从葫芦里出来”,指佤族,甚至整个人类以及各种动物都是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的,它是一部民族起源史诗。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牡帕密帕”意为“太阳、月亮”,它是拉祜族的一部创世史诗,是研究拉祜族哲学思想的基本资料之一;英雄扎努扎别的故事在拉祜族中广为流传,遂成长诗《扎努扎别》,有的地区则作为民间故事讲述 (146) 。阿昌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著名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 (147) 被阿昌族人民称为“我们历史的歌”。德昂族有《葫芦的故事》《天王地母》《龙女的传说》等,尤其是《先祖的传说——达古达楞格莱标》 (148) 是研究德昂族历史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包含着德昂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认识,叙述了远古时代德昂族的历史发展。鄂伦春族有古老的史诗《英雄格帕欠》 (149) ,还有《喜勒特很》《阿勒塔聂》 (150) 等英雄传说。鄂温克族有《猎手和汗的姑娘》《汗的第七个女儿的故事》 (151) 等。达斡尔族有叙事诗《乌春》、幻想性较强的魔法故事《孟贡胡》 (152) 、揭露社会矛盾的故事《伊玛迪》 (153) 等。瑶族有大量的歌谣、史诗、故事、寓言、谚语、谜语,其中以历史文献《评皇券牒》(《过山榜》)和创世史诗《密洛陀》《盘王歌》 (154) 等最为著名,这是研究瑶族人民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布依族将本民族长期流传的《史诗》和《宗教祭祀诗》记录成册,或刻于石碑,留下大批典籍,世代相传至今,如《古谢经》八卷、《巷王经》四卷、《分王》四卷、《谷种经》一卷、《边元经》一卷,以及其他《杂经》数十卷,等等,其中自清嘉庆至咸丰同治年间布依族村寨出现了《安民碑》《晓谕碑》《垂芳千古碑》《禁革碑》《联防合同碑》等多种形式的数十块乡规碑,这也具有重要哲学意义;布依族原始神话《祭寨龙歌》等、原始史诗《古歌》等,产生于阶级社会的《穆播董》、《柔番沃番钱》(译意为《赎买稻种和钱根》)、历史久远的《社洛介》(汉译为《鸡卦书》),以及一些谱书中的相关文献,如《黄氏宗谱》及其《祖训八条》等,都是重要的哲学文献。侗族的原始史诗被称为“嘎登”,意译为“古歌”,著名的有《人类的起源》《侗族祖先哪里来》等“嘎登”;《款词》和民歌也是侗族的重要哲学资料,《懒汉变忙人》《父母歌》《戒懒汉》《懒人做活路》《点勉》《吉妮》《呵罗湖》《长寿塘》《风雨桥的传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哲学内容,其中《侗族大歌》更应引起重视。水族哲学思想萌芽主要反映在创世神话和古歌中,其中,《开天辟地造人烟》《开天辟地》《开天立地》《开天辟地歌》《恩公开辟地方》《拱恩总恒》等较有代表性。而《水书》中则蕴含有丰富的哲学观念,《水书》约有400个单字,已编纂成30多卷典籍。按照《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观点,上述民族的哲学基本上处于“起源”阶段,属哲学萌芽期的哲学文献。不过,根据上面的论述,不少民族的哲学已进入到了形成时期,如侗族、布依族、瑶族,等等。
(二) 民族哲学形成期的文献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认为纳西族、傣族、苗族、彝族、壮族等民族的哲学处于从萌芽期到形成期这一历史时段,其中彝族、苗族、壮族等民族的哲学由萌芽而形成,且又缓慢地演进的线索较为清晰。按照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实际,有31个民族的哲学已经到了形成期。
纳西族早已有古代的奇文《白狼歌》三章:《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还有历史中形成的《东巴经》;其他的文献有具体描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崇搬图》《懂述战争》等书,这些书中的精威五行说和宇宙发生论很有代表性。傣族现今仍流传着一部13000余行的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 (155) ;还有民间故事《阿銮》《朱腊波提的故事》《艾苏和艾西的故事》《甘达莱的故事》等,另有《召树屯》这些书中的《兰嘎西贺》;傣文法典有音译为《阿雅兴安龙召片领》(意译为《召片领(最高领主)的法律大典》);傣族格言、训条的汇集包括:《嘎里罗嘎里坦》(教规)、《布算兰》(爷爷教育子孙)、《土司对百姓的训条》、《教训儿子处世的道理》、《教训妇女做媳妇的礼节》等;傣族医学理论科学著作有《嘎牙桑嘎雅》(人体名称)等,这些文献都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此外,《咋雷蛇曼蛇勐》(《谈寨神勐神的由来》)、《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诗歌》)、《沙夏纳桑坛》(《信仰三阶段》)等,这三部文献中的哲学思想也十分丰富。傣族的宗教和鬼神观、朴素认识论较有代表性。苗族的原始史诗即古歌有《爬山涉水》《开天辟地歌》《枫木歌》《古老话》《苗族古歌》,等等;另有议榔词和理词,“议榔”有“构榔”“埋岩会议”“合款”“里社会议”等不同名称,是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规范,它以联合集议制订公约并执行公约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苗族的伦理道德哲学较有影响力。苗族已有自己的哲学英雄及其文献。彝族史诗有《梅葛》《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查姆》《尼苏夺节》《阿黑西尼摩》《洪水泛滥史》《英雄支格阿龙》,等等,已整理出来的叙事长诗就有《阿诗玛》《妈妈的女儿》《南诏国的宫灯》《我的么妹》《逃到甜蜜的地方》等20多部,有《码本特衣》《尔比尔吉》《人生哲理》等丰富的谚语和格言诗等,有著名的传世古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等,有直接的哲学和文学理论著作《彝族诗文论》 (156) (其中包括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筹的《论诗的写作》、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等五位古代彝族思想家和诗人的论著);彝族封建社会的哲学文献则有《宇宙人文论》、《训书》(又译为《宇宙源流》)、《西南彝志》,等等。彝族以清浊二气为核心的宇宙论、朴素辩证法思想较有代表性。壮族有神话故事《天地分家》《布洛陀和咪咯甲》《保洛陀》《陆驮公公》《布伯的故事》《特康射太阳》等,还有著名的伦理教科书——《传扬诗》,全诗用五言勒脚体写成,共20章,2100余行,10万多字。壮族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人生哲学、伦理道德思想等较有代表性。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看来,上述民族已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不过,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民族哲学从萌芽到形成的全过程。
(三) 民族哲学发展期的文献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认为,白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哲学已经历了由萌芽到哲学形成的过程,其中白族、满族于明清时代的哲学思想接近或达到同时期中域哲学思想的发展水平。因此,这些民族哲学的特点就是哲学的形成及其后来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思维水平。
根据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白族神话传说集成》 (157) 与李星华记录整理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 (158) ,白族丰富的创世神话有《人类和万物的起源》(又名《劳谷和劳泰》或《古千古洛创世纪》)、《开天辟地》、《石明月》、《氏族来源的传说》等篇,另有《打歌》 (159) (“打歌”,白语音译,即游戏、娱乐的意思)、《护法明公德运碑赞》、兴宝寺《德化铭》、《嵇肃灵峰明帝记》等。此外,白族在元明以后已出现了体系化的哲学家。
文通的《百一三方解》、奇克唐阿的《厚德棠集验方萃编》,以及许多神话、传说、故事都可以作为满族哲学研究文献。相关学者著述则更多,如满族纳兰性德的《侧帽集》《饮水词集》,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
蒙古族的哲学文献自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历史系统。如《格斯尔》《江格尔》《勇士谷诺干》 (160) 《敕勒歌》等可算是远古文献;天文学家乌鲁别克的《乌鲁别克表》,呼和浩特五塔寺蒙文星宿图、佚名《蒙古天文学》、《甘露之泉》、《蒙药正典》,17世纪著名学者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及翻译的108函巨著《甘珠尔经》,这些是科学文献;蒙古族的第一部典籍《蒙古秘史》,随着16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传入而出现的《黄史》 (161) 、《蒙古源流》,从清代至近现代出现的《青史演义》《蒙古风俗鉴》等著述,这些文献基本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序列,其他的如《一层楼》《泣红亭》等也极为珍贵。
藏族的哲学文献极为丰富。除苯教、藏传佛教的经典外,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米拉日巴道歌》《诗镜论》等较为有名,在敦煌发现的用古藏文书写的《四种医疗术》《五种占卜治病法》《起阳二十八》《起阴二十二》等药物著述,以及后来的藏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即《医方四续》),名医帝马·丹增彭错的《晶珠本草》,构成藏族的医药科学体系,其中《四部医典》的哲学思想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份宝贵遗产;藏族还在历史、文学、佛学、因明学、语言文学、历算、艺术等方面有丰富的著述,包括:著名的《青史》、《红史》、《智者喜宴》、《布顿佛教史》、苯教《大藏经》和佛教《大藏经》、《斯巴问答歌》 (162) 、苯教经典《黑头矮子的起源》,公元五六世纪成书的《礼仪问答写卷》、藏族格言诗《萨迦格言》,等等。以上文献基本上可反映藏族哲学的整体状况。藏传佛教空宗的本体论较有代表性。
维吾尔族哲学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社会的自然神论、前伊斯兰教时期的各种宗教哲学、伊斯兰教哲学等,因而以宗教哲学为主。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前伊斯兰教时期的各种宗教哲学属维吾尔族形成前的前民族哲学,在此我们暂不作明确区分。维吾尔族哲学文献十分丰富,哲学人物英雄辈出。如影响深远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乌古斯纳玛》《沁斯达尼智慧王》《艾甫拉夫·西亚夫》《乌古斯可汗的传说》 (163) 等,爱情传说《阿塔迪达与扎尔西》,维吾尔族人民同中亚其他民族群众反抗阿拉伯军事侵略的民间史诗《阿衣苏鲁》《古尔吾格勒》,还有远播中外的《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文献均可作为哲学研究资料。至于哲学英雄文献,如成书于喀喇汗王朝的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长篇巨著《福乐智慧》,西辽时期的阿赫麦德·玉克乃克的《真理的入门》,察合台汗国时期的卢提菲的《光源考》《古丽与诺茹孜》、赛卡基的《诗集》、那瓦依的《五部史诗》,叶尔羌汗国时期的女诗人阿曼尼沙汗的《美的道德》,清朝时期的《麦西来甫》和则力里的《诗集》,等等,其他的还有:穆罕默德·哈拉孜米的《爱情篇》,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尔的《拉失德史》,沙·马合木·扎刺思的《编年史》,穆罕默德·沙迪克·喀什噶尔的《和卓传》,穆罕默德·依瓦孜的《麦赫杜姆·艾扎木与和卓·伊斯哈克家族传》,19世纪在中亚问世的一部《歪斯传》等历史巨篇,以及元代农学家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简称《农桑撮要》,又名《养民月令》),等等,这些文献都可作为哲学研究资料。
中国其他各少数民族也都有其丰富的哲学文献,如土家族的《田氏一家言》《答猿诗草》《叠岫楼诗草》等,在这里不再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