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与普遍性

一、 多样性与普遍性

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首先是具有多样性与普遍性。从来源上看,中国各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有土生宗教,如:白族的本主崇拜,朝鲜族的天道教、侍天教、青林教、大倧教、元倧教,纳西族的东巴教,摩梭人的打巴教 (1) ,普米族的韩归教,彝族的西波教,壮族的师公(中国大教),等等。其他有中域文化传播的宗教,如儒家与道教。也有外来宗教的传播,如印度佛教、中亚伊斯兰教、西方基督教等的传入等。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产生于中域地区的儒、道信仰曾在中域地区一统天下,亦学亦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极大的影响,如道教在瑶族、仫佬族、壮族、土家族、白族、阿昌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部分群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同时在朝鲜族、布依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部分群众中也传入了儒家文化成分。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在西南、中南、东南大陆及沿海岛屿广大南方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相当一部分群众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以万物有灵思想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基诺族、德昂族、拉祜族、傈僳族、珞巴族、怒族、羌族、彝族、侗族、毛南族、哈尼族、畲族、高山族等保持着自然崇拜;布依族、独龙族、德昂族、佤族、怒族、侗族、傈僳族、哈尼族、壮族、高山族等保持着动物崇拜;景颇族、苗族、侗族、布依族、阿昌族、布朗族等保持着鬼神崇拜;拉祜族、苗族、仫佬族、土家族、黎族、布朗族、德昂族、侗族、哈尼族、高山族等保持着祖先崇拜;羌族、彝族、畲族、高山族、苗族、仫佬族、珞巴族、布朗族等保持着图腾崇拜;阿昌族、布朗族、侗族、独龙族、仡佬族、哈尼族、景颇族、门巴族、苗族、仫佬族、土家族、怒族、畲族、佤族、彝族等保持着神灵崇拜即多神信仰;阿昌族、傈僳族、苗族、毛南族、羌族、彝族、畲族、普米族、佤族、土家族等保持着灵物崇拜;京族、侗族、毛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保持着英雄崇拜……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与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圈遥相呼应,在中国东北地区存在着一个东北少数民族萨满教文化圈,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锡伯族等,以及朝鲜族和西北地区的裕固族中的一部分群众保持着萨满教信仰,蒙古族的相当一部分群众也曾信仰萨满教。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藏族聚居地区的原始信仰苯教(也称本波教、本教),可以说是藏化了的萨满教,现在仍然有活动。不过,藏族聚居地区普遍盛行的是藏传佛教。应该注意的是,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创始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传入中国却在公元1世纪前后,在同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佛教已形成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三大中国化佛教体系。其中藏传佛教形成于雪域高原,被藏族相当一部分群众所信仰,继而又被蒙古族部分群众所接受。土族、裕固族、达斡尔族、普米族、门巴族以及纳西族的一部分群众也信仰该系佛教。汉传佛教虽然在中国汉族聚居地区较为流行,但在朝鲜族、白族、布依族、壮族、京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部分群众中也有信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相当一部分群众则信仰南传佛教。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广大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10个民族的相当一部分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形成了西北少数民族伊斯兰教文化圈。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中,从唐朝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来华传教始,后经长期发展,天主教、基督新教等不同教派的基督教逐步传入了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景颇族、拉祜族、土家族、佤族、壮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部分群众中,而散居在我国西北、东北等地的俄罗斯族,有很少一部分群众却独树一帜,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 

此外,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的先民还信仰过一些较为古老的宗教,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部分先民曾信仰景教,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部分先民曾信仰祆教(拜火教),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及裕固族部分先民曾信仰摩尼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