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主要人物
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中,同样产生了自己的哲学英雄,有的已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有的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侗族已产生了自己的哲学英雄,像生活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贵州黎平县人吴文彩,即具有较鲜明的哲学思想意识。傣族在近代则有革命民主主义者刀安仁,字沛生,又名郗安仁,傣语名为帕荫法,他曾于光绪十七年 (1891)率领傣族、景颇族、傈僳族、汉族等各族人民组成的军队英勇抗击侵略者,采取“七里蜂护窝”的丛林战术,重创侵略军,保卫了神圣的国土。水族聚居地区近现代以来则出现了由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邓恩铭。苗族也产生了自己的哲学英雄,如明朝末年的湖南麻阳县兰里镇人满朝荐,字汝杨,号振寰;清朝中期的贵州锦屏县亮司村人龙绍纳,字木斋,撰有《亮川前集》二卷、《亮川续集》二卷。苗族在近代则有湖南凤凰县人龙凤翔,名桥喜,字岐山,为诗人哲学英雄,坚持“衣食足礼义兴”思想;湖南凤凰县人龙骥(1859—1936),字云生,坚持自己的教育哲学;贵州省台拱厅(今台江县)养刚寨人张秀眉,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的卓越领导人,具有太平社会理想。彝族近代以来也有自己的哲学英雄,其中李文学的反封建和民族团结思想较为著名。
壮族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少的哲学英雄,其中有产生于宋代的侬智高兵法,形成于明代的岑家兵法,运用岑家兵法的瓦氏夫人;清代壮族著名学者刘定逌,字叙臣,一字叔达,号灵溪,广西武鸣县人,著有《刘灵溪诗稿》《四书讲义》《读书六字诀》等,现仅存诗数十首,散文《三难通解训言述》《罗衣古寺碑记》《重修武缘县儒学碑记》《灵水庙碑记》等,其作品中富含人生哲学;广西平南人黎建三(1748—1806),字谦亭,广西武鸣县人黄彦垍,字汝陶,号竹山,此二人都具有无神论思想;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壮族则出现了广西象州县人郑献甫,原名存纻,别号小谷,著有《四书翼注》《愚一录》《补学轩诗集》《补学轩散体文》《补学轩骈体文》《补学轩文集外编》,并纂有《象州志》、编有《车营百八叩答说合编》,其主张二教论;广西宜山永泰里人蓝景章,字汉星,号烟柳,著有《地理辨序》;广西上林县人李维坊,字春亭,著有《续葬论》;广西宁明人黎申产,号嵩山,一字蠡庵,著有《菜根草堂吟稿》二卷、《宁明州志》二卷、《宿缘小名录》一卷、《医案》一卷、《菜根草堂读书记》四卷,等等。
元明清时期白族哲学社会思想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重要标志即出现了本民族的哲学家和专门的哲学著作。例如:邓川(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镇)人杨南金,字本重,明代中期著名的白族学者,具有同情民众疾苦的思想,著有《裨乡集》《守土训》《三教论》等,现仅有《重修河堤记》《崇正祠记》《旧志序》等三篇散文,以及《土著变》《玉泉》等五首诗传世。明代中期著名的白族学者、大理喜洲(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人杨士云(1477—1554),字从龙,号弘山,又号九龙真逸,具有同情民众疾苦和反巫术的思想,著有《皇极》《天文》《咏史》等,后人集为《杨弘山先生存稿》(12卷)。明代白族的著名思想家、融释儒思想于一体的哲学家李元阳,云南大理太和人,字仁甫,号中溪,编纂有《云南通志》,并与杨士云同修《大理府志》,著有《心性图说》《中溪漫稿》《艳雪台诗》等,被汇集为《中溪家传汇稿》,1913年此书由李根源重刊为《李中溪全集》,并收入《云南丛书》,李元阳主张“性心意情”说。云南姚安(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人,得理学深旨的哲学家高奣映,字雪君,别号问米居士,清初白族的思想家、学者,著作达81种之多,民国《姚安县志》引“清季北平名流有谓,清初诸儒应以顾、黄、王、颜、高五氏并列”,对其评价甚高,其著作现在仍可看到的有《太极明辨》《增订来氏易注》《金刚慧解》《心印经解》《迪孙》《禁邪巫惑众议》等,高奣映主张“太极包得先后天理、气之全体”说。清代著名的白族史学家和经学巨擘,浪穹(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人,主张“先气化后形生”的哲学家王崧,字伯高,号乐山,原名藩,号酉山,修篡过《云南通志》《云南备征志》,著有《乐山集》两卷、《说纬》六卷(民国三年刻本)、《乐山制义》一卷(清嘉庆十五年刻本)、《布公集》、《江海集》、《提钩集》,以及《乐山诗集》,等等。此外,还有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白族的哲学思想家杨绍霆、赵辉壁、赵藩、张耀曾、赵式铭等人。另有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也可资为哲学研究资料,可以说是群星闪烁的思想世界。
满族哲学发展中的哲学英雄也是群星灿烂。作为满族人的祖先,女真人及其代表人物金朝的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完颜亶持变易历史观,提倡儒学、尊孔;海陵王完颜亮推崇“天命无常,唯德是辅”的儒家思想,认为向佛求福利“皆妄”;金世宗完颜雍提倡读书“必须行之”的“任实”;金章宗完颜璟把传播、翻译汉文典籍经常化、制度化;赵良弼(1293—1363),字辅之,以儒者自居,重经学的推广运用,借赞襄之便,劝元世祖设学开科。到了明末,满族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二人,其“天佑”有德者为王的思想影响很大。清朝时,康熙皇帝玄烨的理本体论和“真理学”;阿克敦的太极阴阳五行说与“体用”说;永增的诗性哲学;昇寅的反鬼神迷信思想;成瑞、奕、载湉等都各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使满族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域哲学的一般水平。
蒙古族的哲学英雄主要有: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生于蒙古贵族世家,其“天力”与“一统之制”思想,“天无二日,地无二罕”思想等极有影响;忽必烈,即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孙,蒙古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族传统的天命论思想,其“祖述变通”思想,“至诚应天”观影响较大;保巴,字公孟,号普庵,元代前期人(《元史》作保八,《续资治通鉴》作保巴),蒙古族(一说色目人)哲学家,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在《易源奥义》《周易原旨》两本书中,保巴探讨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提出了太极为理的本体论思想,主张“太极运化”;17世纪鄂尔多斯地区的著名的政治人物、学者萨囊彻辰,著《蒙古源流》一书,该书与《蒙古秘史》被史家称之为蒙古族古典文献的“双璧”,萨囊彻辰的汗权政治思想影响较大。近现代时期蒙古族哲学思想异常丰富,裕谦、倭仁、哈斯宝、尹湛纳希、贡桑诺尔布、罗布桑却丹等群星灿烂。
八思巴(1235—1280),藏族著名的思想家、宗教领袖,《彰所知论》的宗教哲学及其对蒙古族思想的影响巨大,其思想与蒙古族关系极深;藏族哲学家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其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从1402年始著书立说,先后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戒品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中论广释》《辨了义不了义论》等书,提倡先显后密,显密兼修,成就了自己的佛教哲学体系,即“一切法皆自性空”论等的佛教哲学。
维吾尔族哲学哲人辈出,已被研究的包括 (164) :
前伊斯兰教的各种宗教哲学阶段。佛图舌弥,东晋时期龟兹高僧,小乘佛教大师,唐僧祐《出三藏·记集》及其他一些佛教典籍中可以窥见他的一些佛学思想;鸠摩罗什,东晋时期西域著名的大乘佛教学者和佛经翻译家,他与真谛、玄奘、不空号称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高僧传》等僧传、经录为其中立有专传,非有非无的“毕竞空”论是其代表性的佛教哲学观点。
伊斯兰教哲学为主的阶段,唐朝后期到明朝前期。法拉比,早年生活在中亚地区喀喇汗王朝统治下的法拉比城,后曾到过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游历,他一生写了165部以上的著作,最主要的有《论文明城居民的观点》《科学的分类》《逻辑大全》《化学的必要性》《论人体的构造》,等等,他还注释过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的著作,他的存在论、统一论和上升论的自然哲学体系较有代表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喀喇汗王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思想家,著有著名的哲理长诗——《福乐智慧》,另有《百科书》和《政策书》两部著作,其道德论与理想社会观较有代表性,《福乐智慧》中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泛神论、自然哲学观;阿赫麦德·玉克乃克,约生活在12世纪至13世纪之际,大概是西辽末期到元朝初期,他著有《真理的入门》(或译为《真理的献礼》),他的知识论、道德观等具有代表性;贯云石(1266—1324),元代维吾尔族思想家,著有《酸斋诗文》《翰林侍读学士贯父文集》《直解孝经》等,《直解孝经》将维吾尔族固有的道德传统与孔子的仁学结合起来,其伦理思想值得重视。阿鲁浑萨里,元代政治家,曾受学国师八思巴,后被元世祖忽必烈选入内朝,其哲学思想是儒家、佛教、藏传佛教兼而有之,但儒家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中则居主导地位;艾拜都拉·鲁提菲(1366—1465),东察合台汗国时期的维吾尔族诗人,他的爱憎观极具哲学意义;艾里什尔·那瓦依(1441—1510),是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之后,维吾尔族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上又一个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留下了《深邃的宝库》《五部诗集》等15卷文学和学术巨著,现在研究那瓦依的文学和学术遗产已成为专门的学科,称为“那瓦依学”。
明清时期。阿赫麦特·耶塞维,明代西域地方政权叶尔羌汗国维吾尔族诗人、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属于伊斯兰教中的苏非主义派,其神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在他的著作 《哲理诗集》中;穆罕默德·斯地克·则力里,也是明代西域地方政权叶尔羌汗国时期的一位维吾尔族思想家,他崇尚各种各样的学科,甚至包括柏拉图的哲学,主要著作有《诗集》和《全诗集》;艾哈默德·阿拜都拉·哈拉巴蒂,清初西域地方政权和卓政权统治时期的维吾尔族诗人和思想家,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是《哈拉巴蒂双行诗全集》,由2130 首双行诗构成,书中提出了112 个社会政治、道德问题,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巴巴拉赫木·麦西来甫(1646—1733),是清朝初期维吾尔族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大量诗作收集在《麦西来甫传》中,这些诗作反映了其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近代时期。阿不都·哈迪尔·大毛拉(1862—1924),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勇敢的爱国者和启蒙主义者,他提倡团结,发展新文化,实行新教育,编有《依里米·依萨甫》(数学)、《萨力甫· 仍夫依》(语法和辞法学)、《莫夫塔伊里 · 阿达甫》(文学导论)、《台力姆·色必亚尼》(儿童教育)等课本,他有许多佳作流传于社会公众之中,其哲学名作《伽瓦赫茹勒·赫汗》(信仰的精华)现保存于新疆大学图书馆和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图书馆。阿不都·哈迪尔·大毛拉因反对当时外国侵略势力在喀什的分裂及宗教活动,被勾结外国势力的封建统治者以及叛徒、顽固分子于1924年8月阴谋杀害。
回族是元明时期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元末明初出现了“以回附儒”的初步倾向,即有《定州礼拜寺元碑碑记》传世。赛典赤·瞻思丁是元代回族中卓有声誉的政治家,曾得出“因俗利导,抚以威惠”的政治观,其中“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后裔,“瞻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瞻思丁,字得之,是元代后期一位博通经史、地理、河防、老庄之学的回族学者兼政治家,有《帝王心法》一书,并修篡《经世大典》,具有“厥疑”“思问”的批判怀疑精神;萨都剌是元代著名的回族诗人,著有《雁门集》20卷刊行于世,主张 “男耕女织天下平”的社会史观。此外,马哈麻的《回回天文书》“序”、扎马鲁丁的《万年历》等,都具有回族的自然哲学思想。到了明代,回族哲学的代表人物有: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著有《海瑞集》 (165) ,持心学思想立场。李贽,原姓林,名载贽,中举后改姓李,字卓吾,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思想家,著有《李氏藏书》68卷、《续藏书》26卷、《焚书》6卷、《续焚书》5卷,以及《李氏文集》20卷、《李氏丛书》11种,并为一百回《忠义水浒传》、120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和《三国演义》作了详细批注,李贽的“童心”说较有代表性。从明末至清中叶,回族出现了一批哲学代表人物,如:王岱舆,又名“真回老人”,著有《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 (166) ,现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合刊点校本行世,以“真一”哲学为特色。刘智,字介廉,自号一斋,著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礼》20卷、《天方至圣实录》20卷、《五功释义》63章、《天方三字经》、《天方字母解义》与《五更月偈》,以“无称”哲学为特色。马注,字文炳,号仲修,经名郁速馥,为赛典赤·瞻思丁的15世孙,自称“圣裔”,马注赞同苏非主义哲学,著有《经权集》和《樗樵录》两部文集,在探究伊斯兰教义与宗教哲学方面有《清真指南》10卷20余万言、《左道通晓》等,其中《清真指南》包括伊斯兰和回族的哲学、历史、经义、教律、天文、传说,现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清真指南》 (167) 的新标点本行世,该书以“八赞”哲学为特色。马德新,字复初,著有《朝觐途记》《礼法启爱》《环宇述要》《道行究竟》《天方历原》《尔勒壁春秋》《礼拜真功》《据理质证》《理学折衷》《觉世宝箴》《爱思乐路》《幽冥秘语》《母哈克勒》《满退古》《欲望归宿》《信德之维持》《纳哈五》《算来夫》,等等;较有哲学意义的著作有《宝命真经〈古兰经〉直解》《大化总归》《四典要会》《会归要语》《天理命运说》《性命宗旨》《天方信源蒙引歌》《祝天大赞》,等等,其作品以“大化总归”哲学为特色。回族近代则出现了杜文秀的社会政治理想,体现了回族哲学与社会思想的近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