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化选择
中华民族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各少数民族在“华夷史观”指导下的先进文化选择则是其中的重要交流方式。
早在考古文化中,即看到了中国各民族先民的史前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情况。而在文明史的记录中,“禹生于西羌”而成为华夏文明缔造者之一,这类历史记载有很多。夏、商、周三代,各族先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例子也有很多。春秋战国经秦汉,各民族先民的这种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已成为常态,这可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得到印证。
站在中域文化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即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夷夏互变,儒、道、佛融合,其中北魏孝文帝“汉化”革新即是由夷变夏的典型,而孝文帝本人则“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二年(478年)以后诏册,皆帝之文也。” (6) 同样,在北朝前秦氐族政权的君主苻坚以汉族政权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自命,积极推行汉族历史上“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大力弘扬、推崇儒家文化……像这类例子太多,在此不再列举。
佛学的汉化提供了用夷变夏的典型,其直接结果是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以传统儒学为主干,由儒学思想、佛学思想、道家思想熔铸而成的。譬如,程朱理学讲“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7) ,其渊源之一即是华严宗;朱熹讲“理一分殊”即以佛立论:“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月水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的这些道理。” (8) “本只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各自全聚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9) 白族思想家李元阳追随王阳明心学,但“剽禅寤之绪” (10) ,强调“率性之谓道,顿悟此性也” (11) ……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选择,似与各少数民族强调的各民族同源共祖有思想上的生发关系。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人类起源编》提供的资料,多民族同源共祖关系的神话传说很多。例如:蒙古族神话说天神捏土造泥人时,同时造出汉族人和蒙古族人;阿昌族神话说葫芦里出来九种蛮夷,包括景颇族、阿昌族、汉族、傣族等;布朗族神话说洪水毁灭人类之后葫芦里生出汉族、傣族、佤族、布朗族;独龙族神话说洪水后两兄妹结婚生的九男九女成为汉族、怒族、独龙族等九个民族;佤族神话说人类始祖把创造的人放在石洞中,分别成为佤族、拉祜族、傣族和汉族;侗族神话说丈良、丈美兄妹结婚生一个肉团,肉团剁碎后繁衍出汉族、苗族、侗族和瑶族;壮族神话说女始祖姆六甲生12对兄妹,分家发展成为壮人、猎人、汉人、傣人、渔人、苗人、种甘蔗的汉人、布农人(壮)、侗人和瑶人;高山族神话说万能的神用劫难逃生的一个男人的皮肉造出赛夏人祖先,用肠子造出台湾汉人祖先;彝族神话说阿朴独姆兄妹成亲后生下三十六个小娃娃,后来分别成为彝族、哈尼族、汉族、傣族等,并且是“从此各人为一族,三十六族分天下;三十六族常来往,和睦相处是一家” (12) ,另一说法是天神用银锥开葫芦,分别开出汉族、傣族、彝家、傈僳、苗家、藏家、白族、回族、傣族“九种族” (13) ;藏族的《斯巴问答歌》说汉、藏混合在一起……这类神话提供给我们的基本信息是:除了各民族确实存在的同源关系外,主要还是因为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与交融,有的汉族变成少数民族,有的少数民族变成汉族,正如彝族神话所谓“汉人变来说彝话,彝语极流利;彝人变来说汉话,汉语极流利” (14) 。如果我们阅读彝族史诗《梅葛》之类,你就会发现那根本上就是一幅民族文化交流的图画。这种状况从政治上说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而从文化上则说明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化选择,这是一种典型的华夷互变的文化观。
有了同源共祖,实际上就有了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基础。所以,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哲学都特别注意文化交流,实际上这也是现实中的文化交流的反映,如《苗族古歌·枫木歌》即讲到盖房子与汉族文化的交流,即“我们看现在,妈妈要盖房,汉人作师傅,角尺来比量,墨斗牵墨线,弹墨直又长,盖好妈妈屋,妈妈喜洋洋” (15) 。而其现实环境即是汉族和苗族的友好相处,即《苗族古歌·枫木歌》所唱:“牛轭搁山梁,变成大山坳,苗家来歇气,汉家来乘凉” (16) ;“枫树枝丫多,枫树枝丫长,枝叶大如伞,栽在山坳上,苗家来歇气,汉家来乘凉。” (17)
这样的民族关系当然会形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如在蒙汉哲学思想交流上 (18) ,倭仁可以作为典范。倭仁因长期在京城和南方内地受命做官,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熏陶,其哲学方面接受了儒家思想,其《为学大指》的宗旨即是儒家取向的:“平生为学艰难辛苦已试之效,今面其说诚,非数十年躬行心得不能言之。亲切如此,以是入告于君而进之,以立志要之以自强不息,盖必立志自强而后能收为学之实效也。” (19) 裕谦同样因学习汉族文化接受了儒家哲学思想,特别是民本思想:“民事寄焉、民命托焉”,“其人民望其威仪,听其语言,观其行止,以窥善恶,盖不待发号施令而成败之几已决。” (20) 尹湛纳希在挖掘并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对其他民族的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喇嘛教主张万物皆空,引导人们以空为本;儒教主张万物皆有,引导人们以有为本。” (21) “此宇宙者,从天地日月乃至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二气,因缘于五行法则,故充满世界,繁衍万物。” (22)
在哲学文化的选择上,回族是一个强有力的个案。回族采取“以儒释经”的形式,把宋明理学与伊斯兰教哲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以信天命、重三纲、守忠孝、倡忠恕,以五常诠五功等为内容的哲学体系。” (23) 像回族的例子,我们在土家族等中国少数民族那里看到的是“脱蛮入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