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现代化视域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可以从哲学史,从外在历史特有的形态里去揭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300) 这是黑格尔对哲学史研究价值的深刻阐明。但是,如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却始终存在着一个方法论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研究理论成果的方法论意义日益凸显,全球性现代化理论已日益成为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张世保《全球化审视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301) 等,虽然没有直接指认“全球性现代化”,而用的是“全球化”,但笔者认为,用“全球性现代化”更能凸显其哲学史方法论意义。因为全球性现代化并不是全球化与现代化的简单综合,而是表明二者一体两面的内在关系。一方面,全球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与现实舞台,从一开始就成了现代化的宿命——从新大陆的开辟直到全球性的殖民掠夺,无不显示出现代化的全球性扩张本性 (302) 。另一方面,现代化作为全球化的内生机制与现实内容,从一开始就成了全球化的根据——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近现代的思想扩张,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到民族独立运动等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无一不显示出现代化的强大张力 (303) 。正是由于二者的内在关系,我们以全球性现代化来表明这样的八个方面内涵:全球性现代化的性质、全球性现代化进程、全球性现代化思维方式、全球性现代化运动、全球性现代化风格、全球性现代化标准、全球性现代化动力、全球性现代化的情感与体验,强调其“进程”的特征是为了凸显其历时性的“过程”特征,表明其无限的发展性;强调其“思维方式”的意义是为了凸显其对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强调其“运动”特性是为了凸显其影响的广泛性、深刻程度和不可避免性;强调其“标准”特性是为了凸显现代化的实施主体在世界范围内的选择性,并以“先进”为目的诉求;强调其“动力”特性是为了凸显全球性现代化自身的动力机制,说明全球性现代化并不是从外部寻求动力,一旦启动,自身就是动力;强调其全球性现代化的情感与体验是为了彰显其对人们的生理、心理、生活的深度影响 (304) 。尽管“所有以后的现代化实例都是在某种不同的情势下发生的。在这种情势下,现代化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外部力量,即随着西欧初期的社会变迁而发展起来的崭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思想体系的冲击力”。 (305)
在全球性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少数民族作为后发现代化族群,因在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在哲学思想的发展上也显示出了自己的内在特色。因此,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应有全球性现代化视野。比如在各民族近现代哲学发展中,由于自西而来的“他者”成了在相互比较中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物,成了自己体验自己生成状态的现实力量,因而从“他者”身上既发现自己的特性(优点、特长、不足),又发现自身所具有的“他者”因素。所以,全球性现代化虽然基本上是同质化运动,是“西化”运动,是对非西方一切民族的文化思想与哲学都有严重的压抑、削弱与伤害的方面,但也因此成了一种发展动力,其中包括哲学自觉与哲学自身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