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教育”进入教育者的视野,带来教育变迁,在一些新兴产业大量出现的同时,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也渗透教育领域,使得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诸多重大的变革。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微观但却最重要的载体,在“互联网+”时代日益朝着信息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个性化、资源海量化、交互式的趋势发展,形成了新的移动课程形式。
在移动课程成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一大趋势的当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必然需要教材改革相配套,开始关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建设。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也开展了浙江省“十三五”首批新形态教材的评比和立项工作,一些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也纷纷利用新的技术制作出版新形态教材,许多课程教学改革的先行高职院校也开始将教材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总体而言,新形态教材建设过程仍存在下述不够理想的状态。
1.关注度不如课程改革。虽然教材形态改革是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传统的思维定式影响,人们对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关注度并没有对线上线下课程的关注度高。对于课程改革,国家和各省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的评选和立项,引领着移动课程建设的方向。但至今为止,国家层面还没有对新形态教材的评选和立项。
2.高职院校的参与度不高。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教师已编写并出版了新形态教材,但由于新形态教材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也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在新形态教材建设上的参与度都不高,新形态教材数量占比还很低。
3.出版单位的出版率不高。新形态教材的出版对出版单位来说,也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增加了编辑审稿的时间和难度。和传统教材相比,这无疑提高了新形态教材的出版成本,在教材售价没有多大提升的情况下,出版单位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4.教材应用效果尚不明显。新形态教材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列入国家教学资源库的课程虽然已经建设并加以应用,但应用之后新形态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是否有优势、优势有多大,这些问题尚没有经过调研和分析。
教材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依托,又是课程改革成果的外化。当前由互联网技术引发的移动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在教材编写上体现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体例及表现形式,加大新形态教材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1.新形态教材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的需要。新形态教材通过将一些重要的教学素材资源编码后生成一个个二维码,以手机二维码作为介质将纸媒和网媒有机结合,既是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又是当下教育教学创新在教材上的体现。
2.新形态教材是实现移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移动课程具备移动学习、课程支持、免费下载、适配性强等特点,其基本教学素材便是教材。新形态教材中丰富的动态资源可以使学生打破线下课堂时空的限制,仅用一部手机和一本书就可满足学生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3.新形态教材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需要。移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特点是将静态课程教学中以一对多为主的师生互动转化为以一对一为主的师生互动。新形态教材中包含的网上课程,可以实现授课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这种无时空限制的一对一互动,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018年,本人主持的“基于移动课程改革的营销专业群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被立项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拟通过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新形态教材建设和应用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移动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使高职的课程和教材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发展上得到受教者的认可和接受,使高职商贸类专业的课程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
本研究项目主要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9级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四个专业1600余名学生中,运用实施下述方法。
1.以丰富的动态资源建设作为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基础。新形态教材可包含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演示文稿、微型课程、动画、教学案例、习题作业、试题库、交互实训、教学评估、电子书等众多教学文件及教学信息。
2.以二维码技术作为新形态教材的技术支撑。在教材出版单位的帮助下,将一些重要的教学素材资源编码后生成一个个二维码,并将二维码印制在教材上,学生只要用手机智能终端的扫描软件扫描解码二维码,便可阅读和观看纸质教材之外的文本、图片、演示文稿、视频、动画等大量的补充资源。
3.以资源的可读可看性吸引学生。由于高职学生对一些理论性偏强的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对学习资源的选择更为挑剔,只有那些在被浏览的第一眼就能吸引他们视线或耳朵的资源才能被学习下去,因此,新形态教材的资源建设一定要强调趣味性和可读性。
4.以新型的教材体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把对学生的职业思维观念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心,使教材在内容和教学组织安排上突出知识、方法技能和实践体验的过程融合,如以模块化为教学和实训的过程载体,将教材内容编排和设计为若干模块单元,每个模块穿插小案例、小任务,将知识、方法、过程与具体的任务活动联系起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形成了移动课程和新形态教材建设的特色。
1.实现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互为补充。新形态教材中所蕴含的资源及其展现方式,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方式和载体,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互为补充的作用,使得学习变得更为便捷和自由,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和次数的权利,因此更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材资源的多元化。新形态教材是在使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同时配有习题集、案例集、网络及视听资源,使信息呈现的方式多元化。无论是资源的数量、资源的种类还是资源的获取渠道,都更加多元。
3.教材体例的创新性。本项目建设的教材主要包括工作岗位的操作程序、步骤、内容和要求,以团队化、模块化为教学和实训的过程载体,将教材内容编排和设计为若干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先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内容结构,正文开篇设计导入案例,以岗位操作流程作为主体内容,并穿插小案例,每个任务单元后都让学生对技能点进行操练和巩固,最后又结合线上的网络课程,分别指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交互实训、题库测试及对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素养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将知识、方法、过程与具体的任务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项目的实施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完成了《营销策划》《市场营销实务》《市场调研》《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商务实务》《零售管理》《服务营销》《管理学基础》《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等9本新形态教材的出版,并建成了上述课程的网络化资源,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通过对实施移动课程教学和应用新形态教材的调研,学生接纳程度良好。
今后,项目团队将进一步深化“三教”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新形态教材促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努力提升信息化课程与建设水平,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地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于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