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与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也对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在众多学者的接力研究中不断完善,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理论倾向,使建构主义理论不断丰富。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所以学生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12]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体验性、合作性、反思性、目标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学生的认识是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内化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完成。人和人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体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也表现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因为这种差异性,开展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也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13]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说明了学习过程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等,重新定义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真正把学生放到了教学的中心,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14]
加德纳提出智力系统是由独立存在的三类智力(共八种)构成:一类与语言相关,包括言语—语言智力和音乐—节奏智力;另一类与物体有关,包括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和身体—动觉智力;还有一类与人有关,包括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和自然探索智力。加德纳在《重构多元智能》中提出,人的智力是指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15]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个体智力的发展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八种智能,所不同的是这八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每个学生身上都同时具有多种智能。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多种智力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语言智力和逻辑智力。教育还应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心智类型可能不同,表现出来的学习特点会有差异,教师就应针对学生的需求实施教学。教育还应关注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开发自主学习能力。
3.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是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于1988年首先提出来的。CLT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16]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外在认知负荷与关联认知负荷。学习的本质就是由外在认知负荷向关联认知负荷转化的过程,所以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就应尽可能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关联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而且,只有认知负荷适中时,才会对学习产生积极效果,认知负荷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学习的效果。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保证学习者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完成复杂任务,即实现学习迁移。教学设计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任务的认知逻辑规则,以便达到更好的迁移效果。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是把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复杂问题分解成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序列,降低学习材料的内在认知负荷,使学习者能够从简单人手,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教师给予学习者必要的指引和支持来帮助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逐渐减少指导,最后实现完全对学习者“放手”。
4.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梅耶(Mayer)教授经过20多年、100多项研究提出的,是一个与设计在线教学相关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该理论有三个假设,分别为双通道假设(Dual Channels)、容量有限假设(Limited Capacity)和主动加工假设(Active Processing)。该模型认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可分为两个独立的通道,即加工听觉输入与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和加工视觉输入与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有意义学习要求在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进行大量的认知加工,这些加工包括学习者注意呈现的材料,组织呈现材料为一个有条理的结构,把呈现材料与大脑中存在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每个通道的加工容量是有限的,即仅有有限的加工发生在听觉通道,也仅有有限的加工发生在视觉通道。[17]按照该理论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每个信息加工通道的信息量,以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求教学应该以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