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形式

自“互联网+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教育突破了学校的围墙,有限的学校学习资源跨越时间和空间,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使得全民教育成为可能。社会民众在接受知识时,不再受到年龄、地域局限,终身教育成为可能。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线教育、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不再封闭,而是以开放、免费的形式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满足了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及不同个性特征的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让自主学习、自动学习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互联网+教育”体现在互联网与教育教学诸多层面的融合,这种融合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学校

将互联网引进学校和课堂,是大势所趋。iPad、“电子书包”、手机等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校园Wi-Fi全覆盖,成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一个基本要件。

2.互联网+课堂

将一些名校名师名课程的视频放到互联网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全方位共享,包括校内与校外的共享、国内与国外的共享。由于网上学习的个性化程度非常高,传统“课”的概念将有所改变,不再规定固定的上下课时间,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学科与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中心的个性化和问题导向型的课程体系日益形成。网络课程不受时间、地域、人数的局限,如哈佛公开课的视频也能通过网络被中国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学生数量不再受课堂大小的限制,一些英语网络课程,学生甚至可以与远在万里之外的外教进行一对一的即时练习。线上教学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国内大中小学延迟开学,更使网络教学得以广泛传播与应用。一些具有视频直播功能的教学平台,如腾讯课堂,由于具有回放功能,使得学生的学习灵活方便——不能及时理解教师直播授课时讲解内容的同学,可以反复回放教学视频,直至完全理解——因而受到师生的好评。

3.互联网+教师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联网这一媒介在大众普及的同时,也成为教师发展的另一“平台”。互联网快速传播的功能,能够让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范围、教学成果及教学影响呈指数级增长。[9]互联网时代,像从前那样一成不变进行教学的教师有可能被淘汰,当网上有教师讲得更好时,学生都会跑到网上听课;一旦学校认同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所得到的学分,原来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就有可能下岗。未来的教师将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线上讲授公开课的明星教师,另一种则是线下承担课程辅导工作的教师。

4.互联网+学生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面对年轻的数字时代原住民,教育必须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适应学生、引导学生。当下的数字时代也是消费者主权的时代,用户至上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之外,时时处处皆可学习,学习的领域会更加广泛。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考试得高分并不意味着学习好,并不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才有用,互联网上那些看似零散的信息与知识都有着其特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