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明确评价课程和主体

首先要明确评价的课程和主体,即被评价者和评价者。不同的评价内容有不同的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课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所以评价主体和课程的确定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前提。

2.确定评价目标

移动课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过程复杂,因此必须明确评价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和评价课程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及要求等评价目标,为评价者提供评价依据,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推动评价活动的进程,为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移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分析评价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观察评价法和实验评价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指标体系评价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评价方法。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移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评价结论。由于移动课程评价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程评价,因此不能使用传统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建构针对移动课程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使评价目标具体化,设置不同指标、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权重,最后确定标准和划分等级,使之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结构,便于评价的组织者、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准确理解和掌握评价标准。

(1)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三个部分。

评价指标是分解了的评价目标,是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的评价目标。一个指标只能反映目标的一个局部、一个侧面,不能反映目标的整体。根据移动课程评价目标具体化程度的不同,评价指标可被逐级分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的级数越多,指标就越具体,评价的精确度就越高。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内第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即一级指标,它反映移动课程的主要属性和特征,它既是移动课程的评价指标,又是二级指标的评价对象。第二层次的各条指标即二级指标,是一级目标的主要属性的反映,如果可能,它依然可以往下划分,作为三级指标的评价对象。在指标系统中,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相互转换。一般来说,一级指标是相对抽象的,以后逐级越来越具体。

由于每项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不同,为表明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则需要为每项指标赋予相应的数值,即权重。指标权重的大小表明了指标的重要程度,引导评价者分清评价主次,抓住重点和关键。

评价标准是决定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的关键。评价标准规定了评价课程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乎要求的,其科学、合理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高低有决定性的影响,评价标准等级一般以2~4个为宜。

由以上三部分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所形成的系统化的有机集合体就是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

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与移动课程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移动课程的建设具有引导性、指导性作用,设计得科学、合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移动课程的建设工作;反之,设计得不好,则会对移动课程的建设造成错误的导向,影响移动课程的教育质量。因此,在构建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下列五个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应遵循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目标的需要,符合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构建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实际,要采用科学方法收集评价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和基础进行评价的建构。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做到目标与条件相结合、过程与效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地反映移动课程建设的真实情况。在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从而使评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才能引导移动课程的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一致性原则。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原则要求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与评价目标保持一致性,并且评价指标与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与评价指标之间也应保持一致性,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否则有可能出现错误导向,造成评价顾此失彼,评价也就失去了有效性和可信性。一致性原则是构建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要充分体现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层指标及其权重必须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移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绝不能与目标相矛盾、违背、脱节,否则,评价也就不存在任何意义。

第三,全面性与独立性原则。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反映评价目标,不遗漏任何重要的指标信息,应具有完备性和系统性。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从教育网络课程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课程各个方面,避免因遗漏某些重要方面造成评价结果的偏颇,要做到全面、系统、本质地反映和再现移动课程的各方面情况,否则会造成评价工作的失误或不公正。当然,绝对的全面性是不可能的。全面性还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因为面面俱到而大大增加评价的工作量和降低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与准确性。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根据移动课程的特点和评价目的,分主次,抓本质,对于某些非本质性的指标可以根据情况加以取舍。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各项指标在逻辑上应是并列关系,而非互相重叠,否则不仅会增加评价的工作量,还会导致同一指标被重复地评分,造成评价结果的误差等。

第四,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是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能够实施的保证。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切合实际,要符合评价目标,符合教育移动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指标体系简便、实用、可行,数据容易处理。构建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要精练,若评价指标过多过细,不仅操作困难,还容易产生评价误差或失去评价重点。因此,在保证评价结果有效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各项评价指标的数量、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程度。同时,评价指标的内容描述要具体、明确,不能只是概念化的条文,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表达,语义明白无歧义,便于为评价者和移动课程建设人员所接受、理解和比较,从而提高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第五,导向性原则。目前,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教师对远程教育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远程教育培训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学习。移动课程作为网络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要顺应教师教育发展要求而不断改进,与之相应的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构建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着眼于目前的网络教学活动要求,还要依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动态,制定出具有先进性和持续性的指标,为移动课程建设人员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评价与导向紧密结合起来,保证移动课程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评价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10]

(3)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如图6-1所示。首先确定评价课程和目标,其次选择信息来源和处理方法,再次选择评价指标和权重,最后实施评价并获取相关数据。通过给出的评价结论和解释、鉴定,分析诊断问题,修改评价指标和权重,再重新实施评价。经过多次往复直到获得满意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这样就建立了实用的移动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1]

图6-1 移动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