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材质量评价层面的保障
根据《管理办法》中关于充分反映产业发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的新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既要根据各自专业设计的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的结构,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训课及专业实习实训所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实用、标准化的课程教材标准体系,以满足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群建设需要,又要在新形态教材中,适当增加和区域经济及产业相匹配的、体现专业特色的内容。
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材评价技术平台,建立基于教材建设、使用和管理全过程的动态数据库和网络交互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融主客观评价于一体的高校教材评价体系;改变以教材内容为单一评价对象的评价模式,将教材立项、编写、出版、使用及师生反馈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改变目前教材评价简单的分类体系,体现不同类型、层级、专业的教材特点,使教材评价体现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