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借鉴基础教育研究范式。不过,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空前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也开始受到普遍重视。
1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受到广泛重视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就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以职业行动为导向。行动导向教学融“教、学、做、用”为一体,它一般以一种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生产实践要求设计工作项目,将理论知识融合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它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行动导向六步法、模仿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以赛促学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三比三试”法等具体教学方法。[11]
“教、学、做、用”合一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最鲜明的特征,特别适合那些与实际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课程的教学,如设计类专业的空间设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课程,机电与计算机等专业的单片机实践课程,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等的教学。
2.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要求
职业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不仅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更要求“教、学、做、用合一”。学生在职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境中学习理论知识、探索和发展理论、积累行动经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通常需要遵循下列要求。
(1)依据相应职业实践的需要,确定促进学生行动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2)从学生生活和职业实践的经验出发,选取与情境相关的教学主题和任务;
(3)为实现教学要求,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探讨并整合新知识,跨学科地运用知识,主动尝试执行任务;
(4)学生及其小组独立地经历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资讯、计划、决策、执行、监控和评价,对行动结果承担主要责任;
(5)在学生经历完整的行动过程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方法或策略性指导和帮助,特别是要评价学生所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评价学生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6)学生的行动结果最好具有实际价值,比如具有启发性的发现或可以进一步加工的方案;
(7)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应提交小组作业,因为小组作业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应对冲突的能力。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不仅要具备常规的教学能力,还必须熟悉掌握工作任务过程,才能把理论知识适时有效地插入任务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度,即工作项目完成的进程及完成的质量,从而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保证工作项目的顺利完成。这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足够耐心、足够细致,随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善于协作、勇于探索,要具备掌握促进学生行动导向学习能力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主动、负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4.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势和不足
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枯燥及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独立性、工作能力和自信心大大提升。此外,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交流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而且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当然,行动导向教学法并非完美,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它对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般一项工作任务不会只涵盖单一的专业知识,通常会包含多门课程的内容,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其次,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资源要求比较高。要想设计出与实际工作比较相仿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创设与实际工作比较相仿的职业环境,这对教学的实验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