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三)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源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不断提高;其次,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知识日益丰富,学科分化和综合的趋势的加剧,必定会要求使用更高效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再次,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学手段和工具不断丰富,也要求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高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历程

1985年以后,我国高职教育才开始起步发展,在发展的早期,又正好遇上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故而当时的高职教育以发展规模为主,相对来说,质量和效率的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没有受到普遍重视。故而高职教育在发展的初期,还处于经验积累阶段,与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一定历史的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各方面显得比较粗糙。

(1)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定位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这是与国家发布的一些法律文件相关。1998年颁布、2018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中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4]《高等教育法》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5]《高等教育法》和其后颁布的决定都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高职学校的教学方法以引进和借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为主,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引进了一些国外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简单的形式套用,研究设计比较简单,没有足够的深度,故而没有出现什么有影响的成果。

(2)2006年之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规模的扩张,直到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标志着高职教育的工作开始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即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与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行动导向教学法获得了极大的推广与实验,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各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和本土化探索、实践。这个时期,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已经不只是几个理论研究学者关心和从事的工作了,政府大力地推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各一线教师开始努力地进行尝试。多元主体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时代发展的背景,今天高职教学方法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知识不断涌现,要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紧跟潮流,掌握最新科技,学习能力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标配。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预言家阿尔涅·托夫勒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6]。所以今天的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教知识结构,教学习规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普通高等教育如此,高职教育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也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新工具,用好这些新工具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提升办学的质量。所以技术发展的环境也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2.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依据

(1)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学目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7]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围绕着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科学设计,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个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这种规定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有所要求,也对学生的智能、品德、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时,既要照顾知识的传授,也要关心能力的养成,还要关注技能的训练;既要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养成。

(2)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内容可以被看作教学方法的客体因素,直接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实现的,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适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例如:理论内容宜选用讲授法、谈话法或讨论法;需要通过练习和操作才能获得的实验技能,则适宜选用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不宜用语言方法和直观方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水平包括认知水平、心智状态、学习态度等,这是影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直接因素。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认知能力、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态度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的效果。

(4)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受时间、设备等资源条件的限制。运用实验法,就要考虑实验设备是否充足;开展讨论法教学,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课时,因为讨论法比讲授法更费时间;现场参观则要求现场具备多人参观的条件等。

(5)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还跟教师个人的能力、条件相关。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老师,驾驭不同教学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强,选择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就小,可以更多地从教学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角度选择教学方法。

3.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方向

(1)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但是具体形式应该多元化。在百万扩招的今天,进入高职的学生总体认知能力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可能要逊色,所以我们在对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上丝毫不能放松。所不同的是,今天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照顾常规性知识的教学,更要照应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性知识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用到的最主要的方法还是用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但是在选择具体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在保证知识传授目标的同时,做到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按照教育学一般规律来看,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其总体学习兴趣一般也不会很高,所以高职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2)适合实践和实习教学的教学方法会得到广泛使用。一方面,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的,要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就要大力推行实践和实习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和实习教学的效率。不同专业实践和实习的内容千差万别,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以高职学生教学不能局限于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其职业能力的不断开发,要为其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3)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的新兴的教学方法会日益普及。2018年,教育部、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在于“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变革”,从而催生了“互联网+”教学趋势下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这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