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系统

(九)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系统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的效果需要应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以评价,为此,要建立和完善互联网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各种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采集各教学环节的数据,将学生的学习行为精确地记录下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为支撑的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实施课程教学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这一“互联网+”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应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评价。

1.课前评价

教师在分析学情后发布微课件、微视频、图片、文本、慕课资源等预习内容和预习测试的内容,学生预习并实时反馈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监测学生整体预习进度和预习结果,及时修正教学设计方案。

2.课中评价

教师使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导入新课内容,学生分享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通过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协作探究式学习,并进行讲解与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3.课后评价

教师依据随堂检测情况,差异化地推送辅导资源和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提交给老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24]

此外,课程教学评价系统还应包括建立应用大数据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应将学生和教师设置为互为评价的主客体,以真实客观的数据为基础,对“学”和“教”进行双向反馈指导。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长、次数、学习的具体时间、学习资料搜索和下载的数量、在线话题讨论参与次数、线上作业测验与考试成绩、线下教学出勤情况、线下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大量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每位学生做出客观的整体评价。另一方面,利用课程平台的在线交流互动功能,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研究,并使学生之间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激发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也能够根据学习数据分析的反馈情况,及时了解自己学习上的欠缺,师生配合查漏补缺。这一基于客观真实数据的高效化、动态化、过程性的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执笔人:章金萍)

【注释】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people.com.cn/n/2015/0305/c347407-26643598.html.

[2]阿里研究院.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2015年3月)[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332572.html.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4]杨军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01):80—81.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7]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8]李克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9 qglh/2019lhzfgzbg/.

[9]王鑫.“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92—94.

[10]任莉.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153—157.

[11]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部署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2002/t20200228_425499.html.

[12]丁雅诵.“互联网+教育”,须由浅入深[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l/2018/0104/c1003-29744088.html.

[13]赵婧.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趋势、价值及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4):18—23.

[14]何晓华.“互联网+教育”课堂模式的转型与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2):65—67.

[15]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25.

[16]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1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8—26.

[1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19]耿润.产教融合下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3):14—16.

[20]闻玉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41—43.

[21]张莹,吴素超,胡永翔.“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69—71.

[22]彭海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35—37.

[23]魏星星.“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观及其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观察,2018(18):118—119.

[24]张超.“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例.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6):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