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视频课

(二)视频课

1.视频课定义

移动课程中的视频学习资源统称为视频课,其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特点能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建议以微视频与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同时微视频中的画面与教师的配音同步,并配以文字说明,减轻学习者在信息处理上的负担,使学习更轻松。视频的播放方式还可以使学习者能够自己调控学习进度,跳转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学习。

视频课与微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时间长、容量大、制作难度高(需专业人士配合拍摄)。

2.视频课种类

教学中使用的视频课种类繁多,目前主要有电子交互白板类、视频录制类、动画制作类、PPT录制类、手绘卡片制作类等这几种形式的教学类视频课。

3.视频课内容

(1)选择工具

①电子交互白板类视频。主要用绘图板、画图软件和录屏软件进行课程的录制。其特点是:教师边讲解边在手写板上演示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直观明了。教学视频的画面并不精良,主讲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出现在画面中,对学习者进行引导。

②视频录制类视频。主要是通过摄像机录制课堂教学,使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后期编辑。其特点是:课堂实录类视频对教学课堂实现了高还原度。一般为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学习者在学习时更容易进入“上课”的情境中。

③动画制作类视频。通常使用动画视频制作软件制作,此类视频大多由专业公司策划与制作,并配有生动风趣的解说词,以动画形式来讲解一个知识点,其画面活泼、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易调动学习者的观看兴趣。

④PPT录制类视频。这是最常见的视频课形式,通常用录屏软件进行制作,此类视频制作较为便捷、快速、灵活。

⑤手绘卡片制作类视频。主要使用卡片纸、彩笔、照相机、视频编辑软件、PPT等进行制作。视频中的每帧都需要进行拍摄,制作的工作量大,其特点是形式新颖、形象有趣。

(2)制作拍摄脚本

视频课拍摄之前要依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选择最佳的拍摄内容,因此在制作视频前需进行相应的脚本设计。

制作脚本是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将文字脚本改编成适于网络视频表现的形式,完成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媒体表现方式的设计。

其中对于场景的描述是视频中主要的内容,在脚本中场景的编号、内容、画面中的位置、进入和退出的动画效果、解说词都应该明确清晰。一份详细的视频制作脚本有助于进行视频制作与开发,如表2-2所示。

表2-2 移动课程视频课制作脚本模板

(3)进行拍摄

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单位时间内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程度会呈现一定的起伏,而注意力的保持程度会直接影响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结果。在“首因一近因”效应中,学习者对最早出现的刺激记忆效果最好,其次是最后出现的刺激。可见,教学的导入部分与总结这两个环节是注意力保持程度较高的。

因此视频课可以采用“总、分、总”结构,即由导入、展开单元教学和总结三个部分组成。“总、分、总”内容结构有利于吸引学习者对核心主体内容的注意,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的思维、注意力聚焦。

①开场白导入。有效的开场白导入是移动课程视频课在知识内容方面吸引学习者短时注意力的策略之一。开场白导入是视频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引起学习者的短时注意力及学习者继续学习的意愿。根据教学微视频的时长较短的特点,开场内容需要精辟简练,例如陈述介绍课程总括性内容,开展简短的互动练习或者测试,提出挑战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和矛盾的意义性问题,展示学习预期及结束时所能达到的目标和产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故事等。

②在进行开场白导入后,一般情况下的主题内容展开部分可以有多种结构,比如:

时间顺序结构。即按时间顺序直线式地展示内容。此种结构符合人们的认知经验,容易理解和记忆;

空间顺序结构。主要按空间位置或其他属性展示内容。例如,在介绍人体部位和功能的微视频中,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扩展结构。有些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应采取逐步扩展的方法去介绍,才能使学习者获得完整的知识;

螺旋上升结构。这种结构与扩展结构的不同之处是它在螺旋循环过程中知识有重复,但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性质采用合理的知识展开结构。

③总结。总结可以帮助学习者整体了解知识内容框架和主题。同时,亦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习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总结可以采用提问、内容总结,以及提示后续知识点内容、提供练习等方式进行。其中,提问包括与知识主题相关的开放性的问题、对知识主题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性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