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层面的保障

(一)学校制度层面的保障

各高职院校对教材编写工作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上的差异性,导致了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对教材编写工作很重视,但是,也出现了“短平快教材”“职称教材”“繁难偏旧教材”等现象;而有的学校不重视教材编写工作,不将教材纳入工作量及职称评审条件,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定期对原有教材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使得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得以进一步明确,有利于教学工作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新形态精品教材评审指标,按照指标,开展校级新形态教材的评审和筛选工作,使学校新形态教材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保证。[13]

《管理办法》明确把教材编审任务纳入国家与省部级相关科研课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岗位)晋升倾斜条件、工作量计算、落实国家和省级教材奖励制度等方面,提升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规定,“将教材工作纳入地方教育督导评估重要内容,纳入职业院校评估、项目遴选、重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等考核指标体系”,从而提升职业院校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与责任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