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课

(一)微课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课程教学的载体,由于其制作技术简单、表现形式多样、类型数量丰富、应用面广、使用灵活、效果良好等诸多特点,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欢迎,因此网络公众平台上的移动课程内容应以微课为主。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移动课程中,微课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2.微课的特点

学习者在移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是非常易受外界干扰的,因此在进行公众平台的移动课程内容设计时可以依据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让学习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微课有以下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或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被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被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可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知识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微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少,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微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微课的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简化;因为课程容量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社交媒体讨论等)。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失败”,不会顾虑评价“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3.微课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移动课程微课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2-1所示。

图2-1 移动课程微课设计基本流程

(1)开通平台。填写平台信息与课程资料,引导学习者进行微型移动课程的学习。

(2)关注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查看公众账号、网络地址链接或是扫二维码的方式关注公众平台。

(3)编写脚本。根据学情分析、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等编制课程内容的脚本。

(4)搜集素材。根据脚本中的内容准备相关素材。

(5)制作课程。选择适用的教学策略,进行微课程中视频与图文的开发。

(6)上传课程。把制作完成的视频与图文上传至公众平台,界面的排版要赏心悦目。

(7)预览课程。把课程信息以“预览”的形式发布在手机中进行界面适应性测试与审核。

(8)推送课程。确认无误地把公众平台中的移动微课推送给学习者。

(9)数据分析。公众平台中精确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价,如通过转发分享次数判断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以便调整改进后续课程的开发。

(10)回复反馈。当课程发布后,课程开发者可以在后台中与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与支持。

4.微课内容设计

(1)设计一个好标题

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说的是标题对一篇文章价值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用户正式学习微课内容之前首先是通过其标题来进行取舍与判断的。好的微课标题会让人眼前一亮,先声夺人,能吸引学习者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故标题也应“短小精准”:微课标题字数不宜太多,宜简明扼要(短);反映的内容主题要小,不要宽泛模糊(小);标题文字精练、概括性好(精);教学目标与适用对象等要定位准确(准)。

此外,为了符合移动课程在线学习的规律和要求,微课标题名称要有新意和特色:或能表现主题,或能概括特点,或能激发兴趣,或有目标愿景,或能进行方法比较,等等。

标题的表述方式尽量多样化,除最常见的陈述句式外,可以适当采用:

①疑问句标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②“大标题+小标题”或“主标题+副标题”的微课标题,适合系列化专题型的微课,有利于构建微课知识体系;

③结合当前时事热点,适当引入网络新名词作为微课标题。

总之,微课标题要做到:准确表达、就实避虚,浓缩精华、抓住要点,生动传神、抓住眼球。

(2)配置完整资源

微课不等于微视频,也不同于课例片断,更不是浓缩课。微课是一个简短而又相对完整的教与学活动中,多种资源构成的有机整体。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还包括与微课主题配套的辅助学习资源,如微课学习指南(任务单)、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思考题)等。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微课构成的“非常4+1”,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课。

因此,进行微课设计不仅要制作好微课教学视频,还要设计好教师开展微课教学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资源,以及学生利用微课进行高效学习的“微课学习指南”(任务单)。这五部分资源就把微课的建设环节与应用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既提升了微课开发的品质,又促进了学生利用微课的学习活动开展。

(3)突出交互设计

不同于传统线下的“面对面”班级教学,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是微课设计与应用的一大特色。即“教”的环节一般由教师提前录制成微课,“学”的环节由学生在课前课后等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个性化学习。

由于许多微课中没有教师或学生“出镜”,只有教学内容的呈现、分析与讲解,教学过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缺少学习伙伴),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更多只是视频的单向播放,缺少提问、思考、练习、动手、探究、分享等必要的教学互动环节,学习氛围不佳,容易导致微课学习流于形式化和浅层化。因此,微课教学的交互设计显得非常重要,通常可以通过显性交互和隐性交互两种形式开展教学互动。

①显性交互。显性交互的教学内容设置得直观易见。如在微课视频后期通过技术手段增加微课的暂停、跳转、测试、讨论等功能按钮,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②隐性交互。隐性交互设计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不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应将内容先转化成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并在适当时机提出,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在视频中设置暂停键,教师布置一些练习或任务,让学生进行巩固或动手参与活动;课后布置拓展性练习或思考题,让学生参与讨论,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继续深化和探究的机会,实现微课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

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有些不需要老师讲的教学内容(讲太多会占用微课教学时间)、学习拓展资料、交互在线测试题(“问卷星”设计)或教师本人的信息、课程简介等内容,可以用二维码链接的方式呈现在微课屏幕上,让学生使用移动端(手机、平板电脑)扫一扫功能进行多样化、自主性、个性化的多重有效交互学习。

(4)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法宝,教学情景是有效提升微课可视化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有人认为微课时间有限,应该直接进入主题,专注于内容的讲授,营造教学情景是多余的环节。

微课虽短,时间有限,但仍具有一定的教学环节,只是各环节有详有略,因此教学结构仍然要相对完整。微课作为一个以视听交互为基础的可视化学习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是一个常见而又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引起好奇心并形成认知冲突,为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做铺垫,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否则,如果没有这些情景的铺垫,而是直接进入重点知识与技能的单纯讲解与分析演示(即微课中的“满堂灌”),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

创设微课情景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营造的教学情景宜简短,一般就几十秒,最多2分钟,拖沓冗长会破坏微课的教学结构,显得“头重脚轻”“主重不分”;

②情景要与主题紧密相关,要能说明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情景类型尽量多样化,可以是故事、案例、问题、动画、活动等;

④情景要有一定的新颖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⑤情景出现时机要灵活,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创设,而不应拘泥于仅在开始或导入环节出现。

(5)精准“一对一”

移动课程的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的“微”特性决定它在内容选择、授课环境、适用对象和使用方式等更多具有简短、小众、个性的特点。微课的简短性、多样性、层次性非常吻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因此,微课教学与学习如何精准服务于每位学生个体,即“一对一”的学习需求与体验更为重要。

①教学语言表达方式“一对一”。微课教学语言有别于班级课堂的“一对多”的大众教学语言,要体现个性化、一对一的学习氛围,可以把“大家好”“同学们好”等问候语改变成“小伙伴们好”“同学你好”等个性化亲切的语言。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

②语速适当加快。因为微课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讲透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学语速必须偏快些。相关研究也表明:语言节奏偏快的教师,往往音量较高、感情饱满,这样的移动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愿意随着老师的讲解、提示、演示去分析学习内容并进行同步的互动思考。因此,语速偏快的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师不出镜”类型微课学习氛围不浓的不足。

③使用网络用语,增加趣味性。目前大多数微课以讲授类型为主,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把“教室里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改头换面为微课里“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只能被动无奈地听”,学习活动单调、低效。因此,在移动课程的微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引用网络用语,结合一些“网红段子”,学会幽默和风趣,可以营造良好的微课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教学效果将大不一样。

④精确分配时间。微课除了总体时间必须控制,各部分教学内容环节的时间分配也要精细规划、科学合理,要体现微课教学过程的详略得当、过程连贯、结构完整。一是要精心设计脚本。要将微课教学设计(教案)改造成微课录制的脚本,对教学环节、内容、活动等进行精确的时间控制。二是要充分准备。正式录制微课前多次练习、反复演练,务求教学过程主线清晰、语言精练、详略得当、环节完整。三是要精心剪辑。还需要对微课视频进行必要的后期编辑,剪辑多余的空白时间和讲错的教学环节,让视频更精简。

(6)上传平台

目前微课更多是碎片化的“线下微课”,很多教师并不会主动去使用微课,更多的是将其放在电脑硬盘、U盘或网盘文件中,偶尔将其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或课前预习,微课的共享易用性体现得不够。在移动互联时代,移动课程的出现,将“线下微课”资源重新整合、优化设计、改造利用,按照各平台逻辑结构和组织方式发布,供用户在线访问、浏览、观看、练习、评论、反馈,营造一个完整的微课学习生态环境,形成应用面更广的移动课堂。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移动课程因其应用方式灵活、传播范围广泛、利用效率更高等特点,可以满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需求,逐渐成为微课开发与应用的主阵地。